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和改进措施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和改进措施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和改进措施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资困难,组织管理不规范, 利益联结机制薄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矛盾,阻碍了其更大规模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规模经济 交易成本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加速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2012年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所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行的制度创新,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成长方面和服务功能上尚存在很多缺陷。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据工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农民专业合作社 持续快速发展,现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①。

图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出资总额

01020304050607080

20092010201120122103年份

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万家)出资总额(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资料.[DB/DL].http://www.saic.gov.cn/zwgk/tjzl/。2013-5-2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其中以种植业涉及范围最广,其次是畜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出具规模,并且初步具备了比较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通过成员大会使成员参与民主管理,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分配体制。江苏省扬州市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形式也不断创新。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612个。其中,种植业136个,占22.2%;畜牧业156个,占25.5%;渔业120个,占19.6%;林业46个,占7.5%;农机、植

① 宗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超37万户.[EB/OL].

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3-04/20/content_972144.htm.2013-4-20/2013-5-2 保等服务业115个,占18.8%①。形成成员较多、规模较大、成效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典型,在江苏省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率、推进农村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具有重要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 制度创新的动机和力量来自于市场规模的扩大或生产技术的发展或一定集团利益对自己的收入预期改变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行的制度创新, 它实现了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内部化,降低了风险和交易费用,进行了帕累托改进。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互助合作和专业化服务,有效缓解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农业市场化、现代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帕累托改进效率。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弥补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改变了原来农产品市场所呈现出人数少、但是购买量相对较大的买者与人数多、但生产规模较小的相互对立的交易格局,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户的竞争力和谈判地位,实现了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2、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 农户在搜寻信息、讨价还价、履行合约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交易成本,传统的农产品市场由于经济规模、空间尺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买卖双方往往是相互分离的,又因为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易腐烂性特点,农民急于出售农产品,买方便处于讨价还价的有力地位。对于农业生产,有效信息十分重要,而且作为公共产品,其通常供应不足,有效的生产和交易依赖于有效的信息,而个体农户显然无法承担过高的交易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农

①孙亚范,姜勇刚.农民生产服务合作社发展与运行绩效分析.[EB/OL]

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57098.2010-8-8/2013-5-2 ②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5页—198页. 户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了原来的市场类型,提升了农户的市场地位,在信息有效获得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3、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依靠合作社的服务,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需要再返乡播种粮食作物和进行病虫防治及其它田间管理,并且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缓解了农忙期间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状况,保证了农民在外务工、经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顺利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使一部分劳动力从种植业中转移出来,从事比较收益较高的畜牧、水产和农机服务业,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

4、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正的外部性,兼顾了社会公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行业管理的性质,又起到中介组织的作用,还是一个经济实体,这就使得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具有正的外部性①,排他性不强,即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在不支付额外成本后获得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也能得到满足。

二、 我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其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融资困难,资金缺乏,社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合作社继续发展的拦路虎,又因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合作社在自身成长方面和服务功能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集体行动的悖论导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往往不完全一致,如果个人的努力不会对组织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不管他是否为组织出过力,都能够享受其他人带来的好处,而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排他性不强,于是,就产生了“搭便

① Gregory Mankiw.N 经济学原理[M].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1页—215页. 车”的行为,即合作社的个体农户之间的博弈。每个农户都是理性的,对于同一件事都会有两个选择,做与不做,如果做别人也做不做别人也做,最后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那么农户就会选择不做。每一个合作社的参与者都是这样想的,那么因为利益分配制度导致收益会有所不同,收益少的农户就会选择搭收益相对较多的农户的“便车”,导致了集体利益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发展缓慢①。

在现代企业理论的队生产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解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产品时一种联合产品,而且不是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品之和,使得对参与合作生产的成员的边际产品无法直接地、分别地、便宜地观察和计量,从而必然导致搭便车的问题,即社员因为能将偷闲的成本转嫁给别人,而获得偷闲的激励,结果是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受到损害②。

集体行动的“囚徒困境”是导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表现出中国的农民缺乏合作精神。

(二)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缺乏,制约合作社运营效率。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问题,已经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农民本身的劣质性,农业资本具有使用期长和季节性等明显特点,在使用中存在很大风险,而银行作为主要融资对象,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注重收益与风险的控制,考虑到成本-收益的问题,很多银行不愿向合作社融资。

新社员缴纳的入社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渠道之一,但由于这部分资金较少,对其资金缺乏状况影响甚小。同时国家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资金短缺的现状。由于缺乏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开拓、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农户依靠合作社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进程。

(三)社员素质较低,培训工作滞后。

①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页—23页.

②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页—8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