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 (2)

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 (2)

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调查资料的婚姻分析【摘要】人口调查时一般都列有婚姻状况项目,以反映某一时刻人们在婚姻方面所处的状态。

本文主要通过2010年四川省统计局全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婚姻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当今我国婚姻状况的新特点,并进一步的分析问题成因。

【关键词】人口调查;婚姻状况;婚姻问题一、比较分析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2010年全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将婚姻状况分为五类:未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

其中未婚是指从未结过婚的人;初婚有配偶是指第一次结婚并处于婚居状态的人;再婚有配偶是指离婚或丧偶后再次结婚处于婚居状态的人;离婚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但没有再婚的人;丧偶是指已经结婚但配偶死亡,而本人并未再婚的人。

因为每一个人只有长大到一定年龄时才有可能结婚,所以在计算各种婚姻状况的人数时,一般都要规定一个年龄下限。

我国2010年人口调查资料中规定的调查人口年龄下限为15 岁,即只统计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

根据各种婚姻状况的人数便可计算各种婚姻状况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男女性别在生理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这就使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婚姻状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婚姻状况资料进行分析时,要分性别进行分析。

同时,婚姻状况与当事人的年龄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同年龄的人所处的婚姻状况往往不同,所以除了分性别分析外,还要分年龄阶段分析婚姻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调查资料,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如下表:表1 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1)年龄15岁级以上人口未婚初婚有配偶男女男女男女总计4884277 484192 106558 75159 93017 9447215-19 44170 39345 43465 38295 101 13120-24 44001 43636 11120 9516 1485 290625-29 37678 37803 5253 3450 6155 848230-34 38833 39901 1448 703 10189 1147035-39 52579 53461 697 281 13688 1410540-44 55862 56494 311 142 13196 1271145-49 45647 46719 189 70 11580 1112250-54 42441 41893 119 67 10133 1000955-59 39592 39522 97 30 8799 895860-64 28348 27342 56 21 6032 577865+ 55142 58075 64 28 11658 8854表2 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年龄再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男女男女男女总计2228 1951 2416 2724 2830 868315-19 7 2 8 5 1 -20-24 16 7 15 14 3 225-29 24 41 79 96 3 930-34 142 142 213 262 8 2335-39 221 276 381 460 26 8440-44 331 336 484 578 51 20145-49 329 316 507 568 98 29750-54 302 257 347 339 150 46855-59 240 201 192 205 181 74760-64 158 147 94 90 279 94365+ 458 226 95 107 2030 5918 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局年鉴(2010)“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从表1、表2中可见,我国男女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很不一样:未婚男性人口是未婚女性人口的1.42倍,尤其在低年龄组差异明显。

离婚女性人口数多于离婚男性人口数,而女性再婚有配偶人口数远少于男性再婚有配偶人口数,这是因为女性离婚后选择再婚配偶时受限,因此其再婚率低于男性。

丧偶人群中,女性丧偶者是男性丧偶者的3.07倍,这与婚姻中一般男性年龄大于女性、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相关。

整体来看,在低年龄组中,男性人口数多于女性人口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人口数略高于男性人口数,整体相当;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数明显多于男性人口数。

纵向分析表中未婚人群发现,20-24、25-29、30-34岁组的人口数骤然减少,可见,20-34岁是我国人口结婚高峰期。

此结论与纵向比较初婚有配偶人群相一致(20-24、25-29、30-34岁组的初婚有配偶人口数猛然增加)。

纵向比较离婚人群可见,随着年龄组的增高,离婚人口数稳步上升;但到了50岁之后,离婚人口数又迅速下降,婚姻趋于逐步稳定。

在丧偶人群中,随着年龄组的升高,伴随着较高的丧偶风险,且女性承担的丧偶风险远远大于男性。

(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婚姻状况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婚姻状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

因为影响人们婚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文化程度等等都对婚姻有直接影响。

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动,人口婚姻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我们可以用动态比较来反映它的变动特点。

下表是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几个年龄组的婚姻状况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表3 第三次人口普查部分年龄组人口分性别的婚姻状况(%)年龄未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男女男女男女男女20-24 97.96 87.65 2.02 12.31 0.01 0.01 -- 0.0125-29 49.38 17.02 50.45 82.65 0.09 0.14 0.06 0.1830-34 10.38 3.18 89.19 96.02 0.27 0.31 0.16 0.5035-39 3.92 0.92 95.19 97.41 0.51 0.42 0.38 1.2550-54 1.22 0.54 94.67 88.06 1.36 1.00 2.75 10.4165+ 1.24 1.10 82.6 46.41 1.15 0.68 15.00 51.81资料来源:沈秋骅.《人口婚姻状况分析》.1986表中可见,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特点是:第一,20-24岁组绝大部分人为未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我国八十年代的结婚高峰期为25-29岁,晚婚已经十分普遍。

第二,终身不婚的人数很少,50-54岁组未婚人数的比例,男子只有1.22%,女子则更少。

第三,离婚人数的比例很小,这反映了八十年代我国婚姻状况比较稳定。

第四,丧偶的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

进入高年龄组后,女子丧偶的比例比男子的高得多,这一指标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婚姻状况一致,更清楚地反映了夫妻年龄差别和男子死亡率较高的情况。

(三)小结经过与八十年代我国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现阶段我国人口婚姻状况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婚姻状况是反映人口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这种状态是人口在以往时期内所发生的结婚、离婚、再婚、死亡等等各种人口事件的结果。

这些人口事件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又可以反映出该时点的人口问题以及这些人口问题对于婚姻状况的影响,所以,人口婚姻状况能为制定人口政策,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指导。

下文将结合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婚姻问题及形成原因。

二、现阶段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鼓励晚生晚育,优生优育。

这一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带了新的问题。

由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家庭都想生育男孩子为家族传递香火,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管理,不得多生,而现代人又能够运用B超等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来选择生育,留下男孩子,流掉女孩子。

这样,既能达到生育男孩的目的,还不因超计划生育受到政府经济、行政的制裁。

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我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高于正常值上限。

如今,这些孩子都已进入婚配市场,造成婚姻市场的极度不平衡,即便如此,我国现阶段出生婴儿性别仍然持高,具体数据比较见下表:表3 1970---2010年出生率与出生性别比1970年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出生率33.43% 18.25% 21.06% 17.12% 10.5‰12.40‰出生性别比108.5 111.3 115.6 116.9 118.59 118.06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计算整理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生育不受限制,,未广泛使用性别鉴定技术,人们对婴儿性别几乎没有选择,处于自然生育状态中,因此出生性别比也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

80 年代以后,在传统的对男性偏好较重的中国,使生育观念转为“由多生到少生”,在只能生一个的情况下人们多选择生男婴,造成婴儿性别比失衡。

据统计,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年都超出了正常值域上限107,到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已长达二十多年。

若在此条件下的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形成的性别失调,就势必酿成在其进入婚配年龄段时,凸现出女性人数的相对短缺,危及此年龄段人口的婚配性别平衡问题。

结果显示,因流产女胎使本应在1984~1990年间出生的女婴短缺了约230万,年均女婴短缺数量约为32.86万;使本应在1991~2000年间出生的女婴短缺了约1026万,年均女婴短缺数量约为102.6万。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婚龄人口(万) 10401,男婚龄人口(万) 12559,男女婚龄比1.21,男性的婚龄人口比女性多2198万。

在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多于女性人口数为3398万人,出生婴儿性别比高达118.06,广东、海南等地甚至高达120之多。

两性的不平衡对结婚年龄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进入婚龄期的人口性别比明显偏高,男性处于婚姻挤压之中。

此时,婚姻市场上女性将长期短缺,而男性长期过剩。

大量男性将不得不推迟婚龄、拉大夫妇年龄差,并且相当一部分男性将终身不婚。

短时期内只有通过调整婚龄差、推迟或提前婚龄来解决同早期性别比失衡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的问题。

更加严峻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持续大幅度下降,与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这两个人口事件的发生,此阶段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行列,男性寻找配偶时一般要找低年龄组的女性匹配,但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低年龄组的女性数量也相对较少,2004年我国不满20岁人口中男性已比女性多出2000多万人,其结果必然是男性婚姻进一步挤压,男性只有在更小的年龄队列的女性人口中寻找配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