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梅州十二才女——浅谈客家人文历史(期末论文)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班级:12级戏文1班学号:120134052姓名:达选婷客家梅州十二才女——浅谈客家人文历史目录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2、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3、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4、客家特色饮食——擂茶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过去,人们谈起客家妇女,往往赞叹她们的“天足”和“勤劳”。
至于她们在文学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其实,客家妇女“巾帼不让须眉”,许多客家妇女才华横溢,在诗词等方面建树颇丰,其中就有梅州十二才女。
许贞妇明朝人。
她的丈夫很早就死去,于是她把满腔的思念寄托于诗歌。
她的《课幼儿》一诗是客家妇女中最早见诸文字的诗作:“髻发垂垂喜笑频,书声深夜过毗邻。
长来莫取封侯印,愿作耕田识字人。
”全诗婉转低鸣,既表露了她深深的痛楚,又寄托了对儿子的希望。
李氏女清朝人。
在她十七岁有孕在身时,她的丈夫却不幸病亡,她七天不吃不喝,扶着丈夫的灵柩而死。
她的诗写得超凡脱俗,悲伤凄凉。
有绝命诗载于《梅水诗传》。
孙汝兰清朝人。
幼年时跟随父亲任职而到河南,后来嫁在那里。
她的诗《百尺楼》大胆表白爱情:“郎去采莲花,侬去收莲子。
莲子同心共一房,侬可知莲子?”躲在莲花过人头的荷塘,化装成天真无知的采莲女,全诗坦率。
有词载在《全清词钞》。
黄宝阁清朝人。
她原籍是番禺,后来嫁到梅州。
她的丈夫是商人,辗转做生意,为此,她一生倍尝离别之苦。
她的丈夫死后,她曾经教授举人文星瑞的女公子弹七弦琴,贫困度日,最后郁郁而终。
著有《绣余吟草》。
李梦梨清朝人。
很早的时候母亲就死去,一个人孤零零长大。
她在结婚前却得了病,五年后病死。
她的诗感慨人生甘苦。
著有《兰膏剩草》诗集。
李斯和清朝人。
夫妻常年离别,故她的诗婉约,充满思念之情。
其诗载《梅水诗传》。
红兰女清朝人。
她的才情颇高,她的诗如芙蓉出水,自然灵秀,如《寄题仙槎老词坛图册,应秋田外子之嘱》:“我梦长庚笔,君浮博望槎。
交情出尘寰,苗裔本仙家。
左股蓬莱岛,南树铁石花。
洞天来不易,好去绘云霞。
”为此,她常常代丈夫题诗吟咏,和诗友一起吟诗作对。
号称“红兰主人”。
黎玉贞清朝人,字宁淑。
其父是乾隆举人,她小的时候就受到良好教育,有家学渊源,“博通经史,诗文高洁,书法亦秀劲,无闺阁气。
”遗憾的是婚后不到一年,她的丈夫就死去。
她从此避不见人。
著有《柏香楼》文集一卷,诗集二卷,可惜都已经散佚。
张璧华清朝人。
年仅二十四岁时,她的丈夫就死去。
她守节独自抚养儿子。
她和古瑶华是妯娌,两人“自相师友”。
张璧华的《花朝口占》脍炙人口:“绣罢鸳鸯无甚事,聊将一曲和诗吟。
”著有《写韵轩诗抄》。
古瑶华清朝人。
她天赋极高,诗才敏捷。
丈夫每有题咏,她随口占相和。
她的“剩有知音司马在,春明门外柳如烟”(《口占》)是至今传诵的名句。
范荑香清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她嫁人后,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婚后四年,丈夫却撒手人寰,从此守寡一生。
她先是回娘家,侍奉父母长达20年。
父母亡故后,就遁入空门。
为此,范荑香的诗充满忧伤抑郁、冷清寂寞。
如她的《述恨》一诗:“被害何因实可伤,八旬孤苦痛凄凉。
门无关键厨无火,炉有寒灰地有霜。
病里饥寒惟自泣,健时劳力为人忙。
如今何处求生计?血泪遗书诉上苍!”读来催人泪下。
著作《化碧集》。
叶璧华清末民初人,字润生,别字婉仙。
中年丧夫,有四子一女。
叶璧华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抚育孩子。
为增长学识,她年届半百仍拜著名文人叶兰台为师。
她的诗词赋皆佳,有《古香阁集》传世,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有深情婉约的《闺怨》:“一叶梧桐忽报秋,闲庭风雨小窗幽。
闭门怕见高楼月,空惹人间午夜愁。
”也有悲壮慷慨的《有感》。
著名诗人丘逢甲对她十分敬佩,其《题叶婉仙女史古香阁集》即称赞她。
叶璧华晚年推行新学,在嘉应州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懿德女校,为粤东地区兴办女校开了先河。
2、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赣南客家文化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
面积为3.96万平方公里,人口790万.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从赣南各县市姓氏源流资料来看,河东片唐朝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以宁都、石城为代表,河西片明末清初回迁姓氏居多,有的县占百分之六、七十。
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再循着北上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湖南之醴陵、浏阳、平江,至赣东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因而,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3、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
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方言文化)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等。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
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
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在成份就较多。
(客家建筑)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赣南的客家围屋,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三县全境;信丰、安远两县的南部以及寻乌的个别地方,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如赣县白鹭、石城的九十九间半等。
(饮食文化)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
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来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
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
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
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
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风水文化)风水术,又称勘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风俗。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
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兴盛,名流辈出,如廖媛、谢世南、赖文俊、刘潜、傅伯通、邹宽等人。
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不,机时且声名远播,甚至闻达于朝廷,奉诏为朝廷看风水。
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选址设计者廖均卿,就是赣南人。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术向福建传播,并从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
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往粤东粤北等地传播。
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的漂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客家人心灵之中。
4、客家特色饮食——擂茶史料记载,在宋朝时即有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