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作者:刘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是必然的。

作为娱乐手段和视听艺术,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在荧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发展。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文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30-02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融合碰撞,为达到共存的目的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

美国民族的多源性铸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

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

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使好莱坞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

好莱坞电影除了擅长讲故事以及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其完整的叙事结构也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为全球观众所接受。

好莱坞电影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多元文化。

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成因美国文化就其创造主体及其特性而言,是一种“移民文化”。

由于美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来自世界不同种族、民族、族群的移民,其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

综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其移民群体是不同的。

美国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丁美洲人纷至沓来。

美国移民的动机也因“多源”而呈现多样性。

有因宗教迫害而移民新大陆的,有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美国的,也有因经济危机而到美国谋生的,他们当中有为摆脱不幸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有向往自由民主和优裕生活条件的,也有追求高新科学技术的。

美国移民迁徙还具有连续性。

移民浪潮不但没有随着美利坚民族形成而结束,反而因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而不断高涨。

来自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仅吸取欧洲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亚洲、非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广泛被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

美利坚文明经历了偏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留有浓重祖籍国印记的初步形成阶段,逐渐从欧洲传统特别是英国传统中“独立”而出;后经蓬勃的西进运动与工业革命,新文明在地域上由北美洲东部扩展到西部,在内容上脱离欧洲文明而独立存在,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创造了美国特色。

二战以后的美国文明获得了新发展,多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

整个美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由“合众为一”到“由一为众”再到“合众为众”的轨迹。

美国移民文化呈现一派斑斓绚丽的多元特色。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特征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的好莱坞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有其鲜明的个性、高尚的情操、过人的本领和不凡的功业等众多特征的英雄形象。

这些好莱坞银幕中的英雄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勇于追求个人幸福。

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危机、困难,既不胆怯更不言败,总是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奋勇前行,并最终获得胜利。

“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精髓和灵魂,几乎贯穿了好莱坞所有的电影类型。

这些英雄既有大家所熟知的科幻片中的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X战警、变形金刚等“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也有《关山飞渡》、《正午时分》和《原野奇侠》等西部片中的牛仔孤胆英雄;更有《独立日》、《后天》、《2012》等灾难片和战争片中的“拯救全人类的全能英雄”。

好莱坞电影广泛制造完美英雄个体的虚幻假象,极力渲染英雄个体控制整个矛盾冲突的巨大力量,极力夸大英雄个体力量战胜群体敌对势力的决定性作用,将个体力量无限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其蕴藏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根源。

三、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歧视美国的种族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的存在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

美国作为美洲大陆的移民国家,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加剧了种族间的紧张。

同时,种族问题也加剧了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的碰撞融合。

美国种族问题在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荣获2006年第78界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撞车》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洛杉矶这座城市中的多民族文化和种族的冲撞。

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选择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用流畅的镜头语言、矛盾起伏的情节,编织了一个关于种族歧视、糟糕的人际关系、关于个人的成长、关于生活的杂乱、关于美国人既容易冲动又善于自我批评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传奇。

《撞车》开始是一起看似普通的撞车事件,以及几个与此事件有关的人,随后将我们带到撞车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并分别向我们展示了这几个主要人物在这几十个小时中所发生的故事。

《撞车》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撞车交通事故,凸现的是多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而在所有的冲突中,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构成了电影最主要的冲突,深刻再现了当代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四、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权主义特征女权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一个分支,是西方父权制文化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

女权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与父杈制文化继续维持妇女从属地位之间矛盾的激化。

随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工业革命的深化,男子在社会个体化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个人权利,而女性的权利却始终遭到排斥,无法调和的冲突促成了美国女权主义的兴起。

好莱坞电影中涉及女权主义文化的比比皆是,女性在电影中作为男性的陪衬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

例如《007》系列电影中邦德女郎形象不断转型折射了美国女权主义的发展。

詹姆士邦德之所以魅力永存,离不开漂亮迷人的邦女郎。

自从第一部007系列影片《铁金刚勇破神秘岛》,第一任“邦女郎”乌苏拉安德丝以一身突破性感尺度的泳装亮相,奠定了007影片邦女郎“花瓶”的地位。

早期的邦女郎总以“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出现,他们个个美艳性感、性情柔弱,符合男性的传统审美观,在荧幕上作为詹姆士邦德的陪衬而存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当风情万种与智慧并重的苏菲玛索扮演的邦女郎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传统的邦女郎时代也划上了句号。

从此后,邦女郎们不但有着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身材,还拥有智慧与力量。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作为007的对手还是朋友的邦女郎们的作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她们不光保持了早期电影中的性感外形,更充满了机智和勇敢,在片中的重要性逐渐与詹姆士邦德不相上下。

历经近50年的风风雨雨,007影片的女性角色完成了从性感花瓶“邦女郎”到飒爽英姿“女邦德”的转型。

五、好莱坞电影中的科技主义特征美国的高科技助长了好莱坞电影征服全球的竞争力,好莱坞电影更是借助当代传播媒体向全世界大肆输出自己的电影文化,突出电影的豪华性、奇观化和梦幻性。

好莱坞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影片独特的文化性,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

无论是早期的影片如《大白鲨》、《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等,还是近年来那些所谓的票房毒药如《指环王》、《变形金刚》、《盗梦空间》、《阿凡达》等影片,在这些好莱坞的灾难片、科幻片和强档片中高科技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了世界各国观众的注意力。

从《侏罗纪公园》数码特技第一次大量运用于影视作品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星球大战》系列,再到《阿凡达》3D版本的推出,数码科技多维效果抹杀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让观众在影片中身临其境。

2010年横扫全球的《阿凡达》,其数码特技的运用无疑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科技上的领先保证了影视技术、数码特技的运用和提高。

这些视觉的奇迹正是美国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影视传媒领域运用的结果。

好莱坞电影依赖高科技制作获得全新的声像效果,满足了观众感官的追求,同时在电影艺术中也充分展示了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六、结语好莱坞电影中所体现的多元性文化特征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电影中所宣扬的文化价值观,肯定人的欲望需求,高扬个人奋斗、个人解放、个人主义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宣扬世界和平,主张以武力换和平。

这些文化价值取向,无疑是滋生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恐怖主义思想的温床。

作为大众文化的好莱坞电影,强调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又容易导致影片内容的简单、苍白、内涵缺失;在思想内容上始终贯串着大国强权的政治意识,在其所谓娱乐性的外衣下是一种强制性的意识形态灌输。

作为大众文化的典范,好莱坞电影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为当代大众提供了好的娱乐文本,但对于这样一种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我们必须认清它的文化本质。

好莱坞电影正是凭借其独特的美国文化元素和多元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赢得了全世界的票房和市场,并成为文化帝国主义扩张渗透的重要武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研究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之成果(项目编号:13g316)。

参考文献:[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侯庚洋.电影中的国家文化传播[J].中国报道,2006(9).[3]史莹娟.美国英雄电影的文化透析[J].电影文学,2010(21).[4]宋兰俄,任伟利.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现状及根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5]余志森.试论美国多元化文化的成因与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