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张莉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

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

《说文》:“目,人眼。

”《说文》:“眼,目也。

”《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

……合黑白与匡谓之目。

”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

”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

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

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

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

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

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

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素问》卷12)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

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

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

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

”(《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

”(《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论衡・命义》)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

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

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

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

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

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

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

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

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

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72・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才更有意义,因为词汇演变中许多微妙的现象和规律在动词身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和具体。

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发生历时更替的也最多。

现代汉语中词义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词是“看”,而表达这个意思的词最初不是“看”,而是“视”。

《说文》:“视,瞻也。

”段注:“‘瞻,临视也。

’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

”《说文系传》:“看,以手翳目而望也。

”“视”在先秦及两汉时期运用得非常广泛。

例如:“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

”(《易・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大学》)就目前所知,“看”字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

”[3]不过这里的“看”并非上述“视”的意思,而是“看望”之义。

这一处用例是先秦典籍中唯一的一例。

虽然《说文・目部》著录了“看”字,但是在两汉的文献中,“看”字仍然是非常少见的。

大约从汉朝末年开始,“看”字的出现频率逐渐多起来。

“《广雅・释诂一》:‘看,视也。

’可能是对当时实际使用情况的记录。

”[3]汉魏时期是“看”字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此时期的“看”的词义也非常丰富了,以下是这一时期的一些典型用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

”(班昭《东征赋》)“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

”“我唯一子,今舍我去,谁当看我?痛不可言!”(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以上几例的词义各不相同,分别为“观看”;“观赏、欣赏”;“照料、守护”;“检查、诊断”。

从以上例证中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看”在口语里已经取代了“视”。

因为此时“看”字不仅大量出现在风格较俗的佛经里,而且散见与许多典雅文体中,而从口语进入书面语言的词不仅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才行,所以由此可见“看”从先秦的出现到汉末三国时期代替文言词“视”是一个重要的演变时期。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看”字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幅提高,用法更加灵活、丰富。

朱庆之先生曾把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中的“看”字细分了15个义项,以下举几例:“谢公与人围棋,俄尔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雅量》)此为“阅读”义。

“尝看,若不大涩,……一升。

”(《齐民要术》)此为“先试试看”义。

其他义项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看”字的使用非常频繁。

另外在南北朝时期“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法不能不提,那就是《贤愚经》中已有“看见”这样的组合,这充分表明“看”到此已经是一个发育成熟的词了,因为它有着很强的构词能力,还侵入了其他词的义域,构成了双音词,如“照看”、“看望”、“观看”、“察看”等等。

这样一来,现代汉语中“看”字的所有用法和义项都齐备了。

(三)形容词跟名词动词相比,形容词的复杂性在于它的词汇意义大多带有感情色彩,因为形容词所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所以它的词义往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如“驶”和“快”虽然都是速度快,但形容词的对象却明显不同。

“疾、速、快、驶”都是表示速度快这个意思的正统文言词。

现代汉语中则用“快”。

中古时期除了“疾、速”之外,口语中常用的是“快”和“驶”。

《说文》:“疾,病也。

”本义是病,引申为速度快。

《玉篇》:“疾,速也。

”《广韵》:“疾,急也。

”《说文》:“速,疾也。

”《说文》:“快,喜也。

”本义为愉快,引申为速度快,《正字通》:“俗谓急速曰快。

”这几个词在先秦时代都有一些用例:“疾言日”(《列子・黄帝篇》);齐疾而均”(《商君书・弱民》);“邾娄快者,何邾娄之大夫也”(《春秋公羊传・昭二七》)。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疾、速”常用,不过修饰范围各有不同。

“疾”适用范围最广,修饰名词、动词均可,如“疾雨、疾马、疾行、疾走、疾驰”。

“快”原指一种心理活动,大约在西汉,“快”除了沿用旧义外(此义一直沿用至今),开始有了“急速”的意思。

文献用例:“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史记・项羽本纪》)魏晋以后用例多见:“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

”(《世说新语・汰侈》)。

可见“快”字最常见的句法功能便是作定语修饰动物,当然也可以作状语。

另外“快疾”可以同义连用。

“驶”也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用词,“快速”之义早在秦汉就有了,例如:“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录耳之驶。

”(《尉缭子・制谈》东汉后期,“驶”的频率要大于“快”,如:人命甚速驶,五马不能追。

(东汉失译《禅要经》)东晋以后的南朝文人诗中,“驶”极为常用,而且只用“驶”,不用“快”;北朝诗中则相对较少。

例如:“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子夜变歌三首》)可见“驶”的用法与“快”有区别,前者着重强调一些自然系现象的急骤,如“河流、雨水”,而后者则多用于动物。

此外,由于“驶”多见于典雅的文学作品中,而“快”多用于小说等口语色彩很浓的的文体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驶”的使用开始走下坡路,而“快”又重新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1]王力1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方一新1“眼”当“目”讲始于唐代吗?[J].语文研究,1987,(3).[3]汪维辉1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