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6.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7.最近发展区:简言之,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
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
9.自我意识(P32):自我意
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
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性格(P38):性格是指个
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
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
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
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1.学习风格(P34): 学习风
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
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
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
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
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
12.认知风格(P33):认知方
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
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
体在对世界信息的感知、注
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
的风格。
13.图式(P24):图式是指个
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
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
的起点和核心。
14.学习(P42):学习指人和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强化(P49):凡是能够提
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
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
16.渐近分化(P57):渐近分
化原则是指教材的呈现或课
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
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
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
的原则。
也就是说,先讲述
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
念,然后按包摄性水平有高
到低,依次进行讲解。
17.综合贯通(P57):综合贯
通原则是指在组织安排教材
时,从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
一般到具体的渐近分化原则
外,还有意识地从横的方面
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
会贯通。
18.先行组织者(P57):所谓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
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
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
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
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
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9.意义学习(P56):意义学
习的实质,就是符合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
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0.动机(P62):所谓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21.学习动机(P62):学习动
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
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
心理状态。
22.成就动机(P67):成就动
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
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
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
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
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
力量。
(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23.自我效能感(P69):自我
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
的主观判断。
24.学习迁移(P80):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概括说(P87):概括说是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
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
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
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
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6.知识(P99):知识是对信
息的表征。
27.陈述性知识(P99):陈述
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
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
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
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
得名。
28. 程序性知识(P100):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
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
知识。
29.技能(P114):技能是个
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
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
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
的活动方式
30.操作技能(P116):操作
技能又被称为动作技能或运
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
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
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
显动作方式。
31.心智技能(P117):心智
技能也可称做认知技能或智
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
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
式。
32.学习策略(P136):学习
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3.精细加工策略(P139):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34.元认知(P144):所谓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35.问题(P154):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6.问题解决(P155):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37.创造性(P16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8.品德(P17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9.替代性强化(P181):替代性强化是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40.心理健康(P216):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1.职业倦怠(P229):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42.教学评价(P234):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