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
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7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
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
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 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
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国家方面。
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3.1.2稳定的就业环境。
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
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3.1.3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
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3.1.4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
3.1.5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1.7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2 教育机构方面。
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3.3 社会方面。
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
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
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
3.4 大学生自身方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要有创新能力。
培养责任意识。
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
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虽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本专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定位不准。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持续了几十年,其影响是很深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们对其认识缺乏经验基础,一时难以真正把握。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明确。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主要为各类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教学和科研单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
"同时提出了培养专业人员、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三个目标,表现出认识上的模糊和矛盾。
(三)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高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
目前,大多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仍坚持职能(技术)分化路线,按企业实际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工作设置课程(但具体应开设哪些课程,各高校存在较大分歧),试图为毕业生提供一份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的各种任务所需的方案菜单。
(四)没有体系较为完善的系列教材。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几经变迁,直到近几年才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就是到了现在也还存在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明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过一套体系较为完善的系列教材。
(五)没有较为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
与管理类其他专业一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
现行专业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从文革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概括起来就是"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群学生、一本教材"的封闭式、单向性"教书"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传授理论知识是比较经济、也比较有效的,但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我们认为这已成为我国管理类专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六)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是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师资队伍体现一个学校知识积累的水平。
所谓厚积薄发,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专业教育水平就很难提高。
教育失衡原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源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徵。
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地区间,特别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突出。
各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直接影响该地区教育发展的程度。
经济落后往往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
而由此循环发展,必然导致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在相比较中陷入了更大的劣势之中。
(三)制度性不平等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
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
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影响,又有现实的原因。
除上述各点,历史文化、地域环境,自然条件、传统
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等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