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7年,
关于“灵活就业”有766篇文章,而且就CNKI 系列数据库检索,“灵活就业”是在2000年底才出现的,它出现在《缩减工时灵活就业》(《工人日报》2000年12月4日)中。
其中,关于“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有11篇,其中,7篇是报上刊登的,仅有4篇是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业内各同行认为,目前,大学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总体待遇偏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的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
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诚然,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部分企业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灵活就业”的学生平均工资在950元左右,而协议就业的学生平均工资达到1450元左右;而大学生在职场处于劣势,不具备主动权,国家只是宏观地规定了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就业人群作出相关的规定,
大学生即使想维权也无法可依。
许多同行也都把这点作为“灵活就业”的重大障碍。
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非常低,社会保险基本上未覆盖“灵活就业”人员。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还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3、
就业观念滞后一方面,尽管政府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把“灵活就业”作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对“灵活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认识不足,认为“灵活就业”仅是贫困群体在就业机会缺乏情况下的生存手段,发展“灵活就业”只是缓解当前严重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实际上,“灵活就业”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就业形式,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力量爆发的产物,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仍然抱着传统就业观念,认为只有在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工作才是真正的就业,“灵活就业”不属于就业,只是就业前的无奈选择,因此,不愿主动争取,形成大量自愿失业。
他们即使从业,也由于“灵活就业”职业声望低、报酬少、社会保障缺乏等原因,觉得“不体面”,有失“身份”,常常隐蔽就业。
笔者认为,客观地说,同行们的观点还是比较明确的。
他们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灵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新就业观和新就业指导思想一出现就引起各方面关注的原因。
当然,政府和社会各界之所以积极提倡大家树立“灵活就业”的观念,也有这样一个动机和原因,那就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充分就业率。
二、利弊关于“灵活就业”的利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研究现象,就是提倡者讳疾忌医,对弊端基本上不提,一味叫好;反对者则毫不留情,连连说坏,把“灵活就业”的弊端论述得比较详细。
1、
优点和好处(下转第205页)
2)
能够满足人们对产品、服务的多层次需要“灵活就业”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贴近市场,且价格适宜的产品以及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多层次需要,方便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一作用往往是大企业和传统就业部门和行业难以做到
的。
笔者认为,“灵活就业”对社会、学校、大学生等来说,可能还有其他许多积极作用,可惜提倡者并没有进一步挖掘。
2、
弊端近几年来,对“灵活就业”的弊端分析得比较全面的是李勇、王俊杰。
他们认为,这种就业观念不宜提倡,理由主要有四点:一是就业观念滞后。
二是“灵活就业”自身具有局限性。
“灵活就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的较低层次工种上,就业面狭窄,就业岗位开发困难。
大多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未受过培训,或者只是接受过初级的服务、营销培训,整体劳动素质较低。
他们从事小规模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使用低标准的技术和技能,生产效率低下,积累能力差,面对激烈却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只能获得较低、不固定的收入,就业也不稳定。
三是“灵活就业”的管理不规范。
四是“灵活就业”
缺乏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
裴劲松,李佳.我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经济师.2006(6)
.陶书中.灵活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新取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李兰色.灵活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论坛.2004(23)
.彭永林.灵活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宏观经济管理.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