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快乐语文寒假辅导之名篇赏析与写作(一)第一部分:亲近国学——《弟子规》(文选) 15’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郑伯克段于鄢》 15’1、积累字音字形:2、积累词句:3、积累思想(感情):4、积累写作手法:第三部分:诗词赏析 20’一、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1.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2.从注释切入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
3.从意象切入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4.从语言切入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词。
古人创作诗词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为一个或几个字词运用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
5.从题材切入古诗常见的题材有:①思乡②隐逸③咏史④幽怨⑤游子⑥从军⑦边塞⑧登临⑨爱情⑩忧国⑾建功⑿感遇等等。
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鉴赏时,抓住题材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6.从“情语”切入这里的“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到理解诗歌、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的切入点。
7.从细节切入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
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
8.从背景切入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
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25’一日的春光冰心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③天下事都是如此——④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⑤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⑥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⑦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⑧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⑨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⑩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⑾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⑿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⒀春在眼前了!⒁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⒂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⒃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⒄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⒅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
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⒆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1.根据选文的意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的思想感情。
B.文中,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
C. 第①段“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句中“尽量地吞咽”的含义,在此处是尽情地享受的意思。
D. 作者写冬天的寒冷是为了衬托自己对春天的期盼,写大觉寺的杏花为了衬托春天的短暂,并为写海棠花做铺垫,看这些可爱的海棠花,作者想起了快乐活泼的孩子,也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
注:远引:远去;远游。
2.“我不信了春天”在文中是何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有什么好处?(3分)3、文章在写海棠花前写了哪些内容?试用简练语言概括。
(3分)4.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1)作者为什么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分析画波浪线句子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第五部分:写作指导:《且歌且行——写景抒情》25’写景抒情,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作要求:l.认真观察,细致描写2.运用比喻和拟人3.注意渗透情感4.静态动态相结合5.条理清楚,写出变化6.立体描写,色、形、音、势都有请以“邂逅春天”为题目,写一个写景抒情的小片段。
要求:不少于200字;写景要抓住特征,运用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
写作指导(例文)小溪是从山间泉水里流下来的,又清又亮,像一幅透明的绸子,抖动着铺向远方。
它顺着山势自高向低,“叮咚叮咚”弹着琴弦,“哗啦哗啦”唱着歌儿,再绕过山坡向东流去。
水中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青蛙……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
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
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
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
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
午后一点钟左右,从远出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城墙。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黄昏,我爱坐在塘边静观,火红的太阳落进水里了,平平稳稳地躺着,像个红脸娃,全身发着红光。
四处散开着的绿水,像一张松软平滑的床,轻轻地托住了它。
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依依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清晨,微风唤醒了沉睡的苇塘,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
举目向远处望去,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
各种鸟儿有的盘旋于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声,不断从芦苇塘深处传来;尖嘴的翠鸟在水中捉着小鱼;一只画眉鸟落在芦苇尖上兴奋地唱着;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给这芦苇塘又增添了生趣。
参考答案:【诗词赏析】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齐安郡中偶题》前两句诗“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后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表达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
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