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 辛弃疾《西江月》
七年级语文 辛弃疾《西江月》
1、《西江月》描写了江南 夏末秋初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词 人 愉快 的感情。其中最能表现 词人这一心情的句子是“ 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 ” , 采用了侧面 烘托的写法。词中描 写的天气由 月明天晴发生了变化, 变成 云起雨将的至天气。
达标检测
2、 这首诗词采用 了 多个角度 、 动静结合 的手 法,通过炼字,创造出优美的 意境,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 内心 喜悦 的感情。
上 清新、欢跃的乡村夜景 愉
阕 稻花飘香,丰收在望
快
下 想
这首词写了农村夏夜清新景象,表 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 收前景的喜悦之情。
写作特点:
1、从多个角度写景
2、动静相映
“惊” 、“鸣” 衬夜的幽静
3、细节描写, 以蛙声烘托丰
侧面烘托
收的喜悦
达标检测
课前检测
1、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
首 五言律诗 ;《西江月》、是
首
。 小令
2、诗词中常常从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想象 等角度描 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这种手法被称为借景抒情。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 稻花香里说丰年, 阕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 辛 旧时茅店社林边, 阕
夏末秋初 半夜
1、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月明天晴
2、怎样理解“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惊 视觉、听觉、触觉
鸣
动静结合
3、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 作者说是“丰年”?
稻花香 蛙声
嗅觉、听觉
1、天气有何变化?
云起雨将至
2、词人避雨赶路的行踪如何?心 情怎样?
忽见
惊喜、高兴
整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划出词的韵脚。
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
西江月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清 风/半 夜 /鸣 蝉 稻 花 香 里/说 丰 年 听 取/ 蛙 声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溪 头 /忽 见
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 是什么时候?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弃 路转溪头忽见。
疾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 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 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 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 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边读边做:
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