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学课件心血管系统发生
1. 房室管分隔:房室管腹侧和背侧心内膜增厚, 形成心内膜垫,
前后融合,分出左、右房室管。
下:房室瓣形成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第1房间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小穿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第4周
第5周初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第1房间隔
心内膜垫
第5周末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卵圆孔瓣 卵圆孔 心内膜垫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图26-6 心脏外形的演变 (鸡胚,扫描电镜图像)
第3天的心管,BC示心球,V示心室,A示心房,×54 b.第4.5天的心管,心室(V)扩大,心房(A)向后移位,×56 c.第7天的心脏,心室(V)占据腹侧大部位置,心房(A)位于背侧,
心耳突向腹侧,×35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胚内、胚外内皮管网于体蒂处沟通,逐渐形成原始 心血管系统,第3 周末开始血液循环
(二)心管的发生
由生心区发生
1. 围心腔(心包腔)出现
2. 生心板
原始心管
心管
原始心管
心管
围心腔
(二)心管的发生
3. 转位
图26-3 心管和围心腔的位置变化
图26-4 心 管的发生
(三)原始心血管系统
1. 心管:1对 2. 动脉:背主动脉;卵黄动脉;脐动脉;节间动脉;弓动脉 3. 静脉:卵黄静脉;脐静脉;总主静脉(前主静脉,后主静脉)
组胚学课件心血管系统发生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血岛和胚内、外内皮管的发生
1. 血岛: blood island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 内细胞聚集成团
(1)中央细胞 造血干细胞 (2)周边细胞 内皮细胞
围成内皮管
出芽形成胚外内皮管网
2. 胚内间充质细胞 → 内皮细胞 → 胚内内皮管网
胚胎早期血循环: 卵黄循环;尿囊循环;胚体循环
二、心脏的发生
(一)心脏外形改变
1. 二个缩窄环和三个膨大形成 (心球、心室、心房)
2. 心球连动脉干,心房连静脉窦 3. 心管弯曲呈“S”型 4. 房室管形成
心球 心室
远侧:动脉干 中段:心动脉球 远侧:原始右心室 原始左心室
动脉干 心球
心周体腔
图28-15 心脏先天性畸形
胚胎学复习:
一、胚胎总论 概念:受精,胚泡,蜕膜,胚盘,胎盘,胎盘膜(胎盘屏障)
二、消化呼吸发生 消化呼吸系统起源于原始消化管;肝和胆囊发生的原基 是肝憩室;下呼吸道发生的原基是喉气管憩室。
三、泌尿生殖发生 1、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的原基是尿生殖嵴。 2、后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原基。多囊肾 3、生殖管道的分化主要受抗中肾旁管激素和雄激素调控。 四、心血管发生 1、法洛四联症的病因和表现 2、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主要病因。
右心房,小部分→右心室→肺动脉→ 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主动脉,小部 分进入肺
三、胎儿血循环及其出生 后的改变
(二) 出生后血液循环变化
1. 脐动脉、脐静脉和静脉导管关闭 2. 动脉导管关闭 3. 卵圆孔关闭
四、心血管系统的先天畸形
1. 房间隔缺损: 最常见为卵圆孔未闭。
2. 室间隔缺损: 最常见为室间隔膜性缺损。
第6周初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1) 第一隔形成,留有第一孔。 2)第二孔出现,第一孔封闭。 3)第二隔出现,留有卵圆孔。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3. 静脉窦演变
1)右角回流血多,扩大形成 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起始部。
2)左角回流血少,演化为左 房斜静脉和冠状窦。
图 26-11 原始心房与静脉窦的演变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4. 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割
由左、右球嵴融合成 主肺动脉隔,分出升主动 脉和肺动脉干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5. 心室分隔
1)室间隔肌部形成,留有室间孔。 2)室间隔膜部形成,封闭室间孔。
三、胎儿血循环及其出生 后的改变
(一)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脐静脉→肝、静脉导管→下腔静脉
→右心房,大部分经卵圆孔→左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大部进入头颈部 (确保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小部分 进入降主动脉→脐动脉→胎盘
4. 动脉导管未闭
房 间 隔 缺 损
①卵圆孔瓣有穿孔 ④ 卵 圆 孔 过 大 , 卵 圆 孔 瓣 太 小
②卵圆孔瓣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 ③卵圆孔过大
主动脉肺动脉错位: 因形成了平直的、而非螺旋状的主动脉肺动脉隔
图26-16 大血管易位
图26-17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
3. 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隔异常
1)法洛氏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
(tetralogy of Fallot) 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
2)动脉干永存
/servic
3)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 e/cardiac-center/videos.html
4)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