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重点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2、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书,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特质特点。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区位活动、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用地。
二是作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如工业、交通与城市建设用地。
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后者土地的区位影响非常突出。
②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
③大规模的工业(大型企业)要求面积大、平坦且承压力高的土地,多在郊区布局,如钢铁、生化、汽车等工业企业。
而城市区位型工业,用地少,收益高,市场在城市内部,多布局在城市内部,如服装、出版、印刷等企业。
6、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
7、杜能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
①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 —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②地租曲线:指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
8、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P61图
9、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10、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消费低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前提下,以最小生产运费为目标的区间指向为:
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间;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对应上述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即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①原料指数大于1,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②原料指数小于1,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③原料指数等于1,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低都可以为自由区位。
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重量比与产品重量之比
11、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交通原则下形成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重点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
线的中间点。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12、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13、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14、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15、企业空间的扩张:接触扩张、企业等级扩张。
16、公司组织结构的5种基本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部结构。
17、外国直接投资区位3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18、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19、R&D的区位要求:由于R&D活动具有不同阶段,各阶段对区位的需求不尽相同。
但总的来说,R&D对区位条件要求为:
①、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者。
20、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1、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2、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3、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24、库兹涅茨法则内容:
第一、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到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25、霍夫曼定理核心思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26、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27、区域空间3个结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22、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2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24、(大题)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P212(必须背)
①、传统社会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人们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②、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往往被
人口增长所抵消;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这样就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其势力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专业的分工与协作。
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经济起飞。
③、经济起飞阶段。
经过长期积累,经济增长会在一定时候发生质变,由缓慢增长而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即开始起飞。
这个质变过程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这个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领域流动;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焦勇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④、成熟阶段。
经过一点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的速度讲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
这时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⑤、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增长就进入高额消费时期。
它的主要经济特征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么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
这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为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条件。
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
由于社会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于是在经济生活中就出现留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
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
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尾声、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5、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3个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
26、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27、比较成本学说史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