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㈡、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 ㈡、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
形象化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因素。评论文章 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吸引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求 说理形象化,或叫作“寓理于形”,努力把言论写得 绘声绘色,幽默犀利。
1、把抽象的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把 所要议论的事物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其栩栩如生。 案例分析:
这段反驳将排比与设问两种修辞手法融为 一体,显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
回环手法
回环手法是运用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 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密切关系,形成一种 智趣。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有个公安干部胡干清,曾利用“农转 非”的审批权,索要财物,收受贿赂。1989年10月21日, 《宁波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胡干清何以能胡干?》, 开头运用群众顺口溜说:
案例分析
《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 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 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 俗套 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 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作者 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
可见,评论文章结构的波澜起伏、变化有致,首先 取决于作者有没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如果 无病呻吟,或者拾人牙慧,强作文章,不仅内容上不去, 形式(包括结构)也搞不好。
四、言之有文 辞达理举
这里,主要是说新闻评论语言与修辞方面的问 题,都是增加文采的题中应有之义。
㈠、语言要准确、简明、 ㈠、语言要准确、简明、富有哲理 语言要准确
2、寓庄重于诙谐,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等修辞方法,用 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 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 案例分析: 毛泽东在评论中用“开动机器”来形容多动 脑筋的必要;用“洗脸”、“扫地”来说明开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用“下山摘桃子”比喻 蒋介石想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的狂妄野心等等,既形 象生动,又鲜明深刻。
㈢、讲究修辞, ㈢、讲究修辞,巧用典故和文言古语 讲究修辞
中国古人写议论文很讲究修辞。孔子说“辞 达而已矣”。新闻评论也要讲究修辞,使之富有文 采。新闻评论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即喻证法。 此外,还可以运用设问、排比、回环等修辞手法。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显得理直气壮,气势磅礴。
1992年8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短评《没空打官司》是 批评某名人损害了小人物的名誉,接到法院传来的起诉书后,竟 然以“老子没空”为由拒绝出庭,并把起诉书丢进了废纸篓。评 论采用排比修辞手法予以反驳:
3、化平凡为神奇,运用通俗化的口语或成语民谚来 说理。 新闻评论要反映亿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必 须在语言上注意群众化,使深刻的思想在通俗化的 口语中表达出来,这就能深入浅出,亦庄亦谐,为读 者所喜闻乐见。
案例分析: 说开后门好办事是“十八颗图章抵不过一个 老乡”;说胸无大志、追求实惠是“理想理想,有 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等。
这种夹叙夹议,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明事理的点睛之 笔,比起那些洋洋大篇的泛泛而论不知要强多少倍,值得学习。
案例分析(二)
2001年6月7日 《解放日报》在头版 发表的短论《索菲亚 的“厌烦”》,也是 一篇熔叙、议于一炉, 把抽象的概括同现实 中的人与事结合起来 的一篇美文。这篇短 论把所有议论的事物 加以描述和渲染,议论 风生,娓娓道来,使读 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教益。
本章结束
谢谢观看
三、起承转合 变化有致
评论文章不是文艺作品,主要以理服人,以新颖 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去感悟人。提倡什么、促进 什么,要有独到见解;反对什么、鞭挞什么,也要有 独到见解。如果只发议论,毫无独到见解,议论也发 不好,只会使人感到是官样文章,不痛不痒。
案例分析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二、通情达理 情理交融
增强评论感情色彩的途径很多,其中很重要 的一条,就是从“情”入“理”,自“理”感“情”, 也就是融情于理,将感情融化在说理的过程中。
案例分析
《河北日报》 评论《迎着老 百姓的方向走》 (刊于1998年 1998 11月1日), 更是一篇笔端 饱蘸激情、情 理相互交融的 一篇佳作,全 文:
1983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短评《“吃富”者,止 步!》,就有这样的特色。
点评
这篇短评一开始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打油诗,并以 简洁的笔墨叙述了三县三个专业户的遭遇,抽象概括 的“吃富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内容,这就不难引起 读者的联想与深思。 进而,短评对“吃富者”痛下针砭,同时对当地领 导猛敲警钟。“否则,专业户就有被‘吃’垮的危险, 冒尖的也不敢再冒尖了!”既指出了“吃富风”进一 步蔓延的恶果,提醒领导马上采取措施;又警告“吃 富者”止步,这种“揩油”、“敲竹杠”行为该停止 了。 结尾振聋发聩,收束有力。
新闻评论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 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而准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又要借助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案例分析
1990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四项基 本原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其中论述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必然性是这样表述的:
这种评论语言没有诉诸具体生动的事实和事物的外在形象,而充满了 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性。 相比之下,新闻语言是带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信息传递的实用语言, 它“用事实说话”,即通过传播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信息)来表达传播 意图。
结论:
看完这篇评论,不能不被文中字里行间所渗透 的一片“情”所打动:无论是彭市长、刘县长在 上访群众和截车村民面前所表现的“情”,还是上 , 访群众和截车村民在彭市长、刘县长面前所表达 的“情”,都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真,完全发自内心, 完全出于真情。这是党群鱼水情的体现,这是党的 好作风的传承。 这一切,都是评论作者笔端饱蘸激情、如实反 映真情的结果。而且,这篇评论作者敢于触及热点, 又不炒作热点,可以说把握平衡,分寸适度。
㈣、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 ㈣、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
丰富多彩的群众口语是语言的海洋,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源泉 之一。许多精彩的群众口语,略加整理,就是有用的评论语言。 “秤陀虽小压千斤”阐述“人微未必言轻”的道理 “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不要官官相护” “护短护短,越护越短”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横挑鼻子竖挑眼” “打铁先要自身硬” “害怕得要死” “忙得不可开交” “不识抬举” “开小差逃跑” “挟起皮包走路”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 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 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 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 无的东西。
一、叙议结合 议论风生
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 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 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