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1、作为议论文语言特点:以概念和判断为主。

在词汇选择上,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用形容词或转喻性的词汇。

因为新闻评论主要靠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

冗余信息理论
2、作为新闻文本的语言特点;
讲求表达的效率。

字词不能生僻;句子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成,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伤口。

新闻评论采用的是逻辑方法,将概念、判断、推理,讲论点、论据‘论证。

杂文思维方式一般为联想,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语言风格
情感化和理智化。

在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

1、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

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 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费力程度”。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
参考答案: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

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
这主要是评论作者的写作态度、思想作风问题。

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思想作风是一致的,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就容易在文章中发号施令;如果把自己和读者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就能用讨论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2.要了解读者
了解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在说理方式上才能有针对性,适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

评论作者要时刻想着读者,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论述方式,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和他们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写出的评论才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3.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
新闻评论要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它的语言首先要平易通俗,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其次要新鲜活泼,接近群众,反对各种空话、套话和令人厌恶的八股腔。

真正通俗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富于表现力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二、形象生动爱憎分明
在新闻评论抽象道理的论述中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可以把道理讲得生动活泼,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1.巧喻善比
巧喻善比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显而熟悉的情况了解深刻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2.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
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给所要论述事物画像,这种形象描绘的过程,有的就包含了对事物的态度和分析。

3.注意形象的感情色彩
形象是比较容易表现感情的,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新闻评论在借用形象作比喻或直接描绘某种形象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要使形象能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入情入理情理交融
新闻评论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

既服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新闻评论中的理和情应当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1.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
评论作者对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并自然地表现在评论的论述中。

情理交融的评论,既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又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感染。

2.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
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情感撰写评论,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说服打动读者,实现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

3.恰当运用修辞手段
从评论的内容出发,恰当运用修辞手段,使说理和抒情更好地结合,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以求说理和抒情的统一,增强说服力。

(1)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
(2)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
(3)要有点幽默感。

四、朴素精炼要言不烦
1.道理要讲得实在;
2.篇幅长短适度;
3.语言规范,字斟句酌。

“幼教小学化”问题出在哪
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现象虽有国家明令禁止,但至今仍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形成社会热点。

从理论上看,成熟是一个人先天生理的倾向,学习则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二者兼顾,个体的行为发展才能圆融美善。

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具备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

3—6岁儿童处于青少年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以直觉思维为主,体质处于发育阶段,好动不好静,好奇难持续,分心不集中。

幼儿教育特点不适合知识教学。

适应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内容是生活教育,适合的教育形式是游戏教育,适合的教学工具是玩具。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等人创造的教学法均与游戏教学有关。

从实效上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结果通常是弊大于利,失大于得,得不偿失。

拔苗助长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

葛塞尔实验表明,未成熟的学习少有效果,甚至事倍功半或产生拒绝学习的反效果。

幼儿的身体机能还很脆弱,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大脑易疲劳,容易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学科教育代替游戏教学违背学前儿童教育规律。

过早强制灌输知识,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

长期处在机械的读、写、算的状态中,会扼杀孩子想象力。

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又限制孩子的思维发散,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超前灌输幼儿无法理解的知识拔苗助长,会让幼儿从小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形成不良的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超前学习不利于小学教育和终身发展。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部分家长、幼儿园和小学合力作用的结果。

有需要就有市场,有利益就难禁绝。

家长望子成龙,以为儿童智力早开发早得利。

一些幼儿园为多收幼儿、多赚钱,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不顾幼儿接受能力,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不断制造认识多少汉字、背诵多少篇唐诗宋词、记住多少英语单词、会算多少道题的教学神话,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有的优质小学借助学科知识考试和智力测验的名目筛选学生,导致不少幼儿园投其所好,客观上助长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目前幼儿园教材与幼儿实际脱节比较严重,教材杂乱,标准不一,偏多偏难,引导幼儿教育倾向于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前移的表现,需要各方面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综
合治理,手段上堵疏结合,方式上标本兼治,目标上远近兼顾。

应当取消小学入学知识性考试,切断与幼儿园的利益联系;加强管理监控,公开信息,社会参与监督;促进幼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提高保育能力;改进课程教材,突显幼儿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同时,普及家长科学教育知识,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风气,加快标本兼治,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