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七章-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精品PPT课件

7第七章-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精品PPT课件

评论是说理的艺术,新闻评论不仅要讲求 时效性、思想性,也要讲求群众性、可读 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表达的效果不仅 在于表达的内容,还在于表达的形式。
新闻评论写作,在强调效率化、理性化表 达之余,也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要求。
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 新闻评论的道理要讲得深刻,讲得正确,也要
是新闻评论论证的确定性所要求的,否则就会减弱 论证与说服的效果。
(二)慎用形容或转喻性的词汇 确定性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可以作为
判断与推理的基础,而形容与转喻则难以 作为判断与推理的基础。
形容或转喻的词汇在阅读感觉上确实要好 看一些,一篇评论,如果满纸抽象的概念, 很可能给人以一种干枯、沉重的印象,对 于接受也是一种障碍。
后来呢?狗没了,狗房子没了,博士的工作条 件和时间也没了。结果,这个博士除了他原来写 的那个博士论文是很好的专著外,以后没有见到 他有什么很好的成果了。现在想起来,假如当时 我们略知动物实验的科学知识,给他创造条件, 他这门学问可能早就发挥出来了。可见,一个领 导者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自己也得有点 知识。做领导工作的人,如果自己没有知识,往 往会对人家的学问进步成为一个障碍。
评论的句子应该是确定的,能揭示所表达 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模糊的,会引 发歧义的。
评论的语言应该是凝练的,也可以有适当 的“信息冗余”,缓和文章节奏,增进受 众理解。
二、作为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 语言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语言讲求表达的效率
阅读教材:P139-141 (二)新闻评论与杂文在语言上的区别
——《清代学术概论》 政论时代的产物:《少年中国说》P152 诉诸情感,酣畅淋漓;堆砌铺张,不经检讨。
“现代新闻评论有一个进步的趋向,就是 循民主与科学的路线,不作呐喊式的狂吼, 而作事实的分析;‘滔滔雄辩’在评论中的 地位降低了,代之而起的是理智的说明。用 资料代替议论,用资料加强论据。主观的成 见可以减少,客观的真理更易突出,这事比 较能够获得好效果的评论方法,是进步而科 学的评论方法。”
明白晓畅,通俗浅近,使读者易于接受。 评论语言深入浅出,不仅是论述方式和语言运
用的问题,也是写作态度的问题。 阅读:《领导有识才能尊重知识》
——1986年2月7日《人民日报》
领导者有知识才能尊重知识
记得上海刚解放时,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 是卢于道博士,他是研究神经学的。他买了条 狗,要砌个狗房子。有的同志批评他说 ,你这 个神经学博士也害神经病了,人的房子都没有, 你还要砌狗房子!他给我反映,我当时是教务 处长,也没这个知识,只好拖。后来向校领导 反映,领导和我一样也不懂这个狗呀、狗房子 的有什么作用,就是拖。
情感化和形象性的语言容易越过接受者头脑中的 “理性审查机制”而达到劝服对方接受的目的。
情感化和形象性的语言可能干扰评论者所要表达 的观点的理性内涵——人们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态度和倾向,却难以接受你得出这种结论或倾向 的理性思考。
二、理性化
“我们基本不用感叹号和问号。问号就是反讽, 感叹号容易给人以拍桌子的印象。新闻评论要讲理 性,不需要反讽和拍桌子。反讽,首先是把自己放 到比别人高的位置,带着自我身份的炫耀。评论必 须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站在跟对方平等的位置进 行交流,避免语气的傲慢,避免媒体霸权。这是和 杂文在文本上的区别,更讲究说理,而不是行文的 技巧”。
时评腔:学术概念密集化,评论语言脱离生 活气息。
新闻评论的理性特征、大众传播的表达效率 可能导致其语言和生活语言有一定的距离。
评论作者还是应该力求深入浅出地表达观点, 不要炫耀学识,过分追求“专业”。毕竟, 大众传播的目标群体是普通公众。
泛读: 《谁肯为“土飞机”的蓝天权上书》
——2006年7月26日 《南方都市报》 “交流”的语言
——《新京报》评论部主编王爱军
理性表达本身就是传播理性 参阅:《理性表达,何处有用? 》 合“情”合“理”,“理”重于“情” 分析《祝老师节日快乐 愿教育更加公平》
——2010年9月10日南都社论
三、梁启超的“新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 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 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 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 一种魔力焉。”
泛读: 《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
——1968年1月1日“两报一刊”(《人民日 报》、《红旗》杂志、《解放日报》)元旦社论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200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让每一个中国人也站起来!》
——2009年10月1日《南方周末》社论
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语言要求
——程仲文,《新闻评论学》
第三节 新闻评论文风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文风的 转向:“官话”——“民 话”
1)政治民主的进步,言论写作广泛的社会参与 (90年代末期言论版创办风潮)
2)新闻媒体的“企业化经营”实践 3)媒体格局的变动:都市报的勃兴 4)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参与性、交流性较强
的评论形式,给评论语言带来冲击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一、情感化
从语言使用看,新闻评论大抵呈现两种风格: 情感化和理性化。
一篇评论文章,情感化语言和理性化语言的 “比例”不同,受众的认知就不同。
泛读:《体制之痛,孩子无法承担太久》 ——2004年8月19日《新京报》
思考:情感化语言的传播效果
人们容易被情感化的语言所触动,容易接受形象 化的表达。
第七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新闻评论文风的变化 新闻评论的语言要求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一、作为议论文体,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 新闻评论是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 (一)确定性 概念有着确定的界定,判断有着确定的对象,这都
时效性 内容
新闻评论
杂文
注重时效 时效性差
强调理性思辨 强调情感性,以文本取胜
社会影响 建设性 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
破坏性 联想:形象思维
泛读: 《如何大修恭王府才能重现盛世王气 》
——2005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形式美感VS表达效率 新闻评论的文风宜直不宜曲!
三、当前新闻评论语言面临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