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入侵的方式和危害
摘要: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体。
外来的不止有殖民者和商品,也有外来物种。
伴随着人类的扩张与互连,不同生态环境的生物也在相互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本文整理总结了从古到今外来物种入侵的方式和造成的伤害。
关键词:生物入侵有害生物生态安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正文:
生物入侵的大规模出现我认为可以追朔到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新航路后世界的不同部分才得以打破海洋的隔离,成为相互影响的整体。
本文主演分为入侵方式的演变、对各地造成的伤害两部分。
希望可以由此看清生物入侵的历史脉络和以史为鉴,让我们对生物入侵问题的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1.入侵方式的演变
1.1最开始的入侵方式
最开始的生物入侵主要依赖于船,到达另一块陆地后船上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随人一起进入当地的生态系统,当然,它们不会像船上的人一样又回到船上离开,这就造成了生物入侵。
另一种随船入侵的方式是某些海洋生物附着在船上侵入其它生态系统中。
这个阶段侵入的最典型例子是各种老鼠,因为老鼠经常出没在船上,另一个原因是老鼠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大多生态环境中生存,这也是成为入侵生物的一个必要条件。
这个阶段入侵的特点是人们并无特定目的,是无意识的情况下带入的。
所以,理所当然的人们并没有防治入侵生物的意识,无论是入侵方的人还是被入侵方的人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往往会对当地生态造成巨大的伤害。
1.2工业革命后的入侵方式
工业革命使得机械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中,通过商品贸易不同地区联系的更加紧密。
商船、海盗船不停的来往穿梭于不同的大陆之间,甚至还有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
这个时期的船已经配备了发动机,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附着,另外,此时船的吨位与新航路
开辟时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了,更大的吨位,更复杂的结构可以附着更多更大的海洋生物在上面,它们的适应能力更强,更容易在入侵地生存下来。
附着在船上的生物体内携带的微生物也会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适应能力往往更强,更不易发现和防治。
另一方面,船上的空间增大,功能增多,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有些人甚至带着他们的宠物上船,高端一些的船会供应丰富的蔬菜水果,这些往往携带大量繁殖体,很容易入侵到其它地区。
与之对应,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也会广泛扩散,某些致病菌的入侵会给被入侵地的生态带来严重的灾难。
还有需要关注的是,与之前的时期相比较,工业革命后船舶来往更加频繁,此时的生物入侵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入侵,也有了从殖民地到殖民国家的双向的入侵。
此时随着殖民地的扩建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生物入侵——人为主动引进。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殖民者从原来的地方引入了经济作物和经济动物,最著名的就是在澳洲引入牛羊。
此时人们会主动的,大规模的引入外来种,虽然大多数都是在人类的严格管理下进行繁殖,但人类出于经济利益对生态的破坏往往不亚于生物入侵的效果,在人类的同意管理下,入侵的经济动植物对入侵地的伤害往往会更大。
1.3近现代当代科技下的生物入侵
到了近现代,人类的交通方式更加高速便捷,世界被更紧密得联结在一起,相对于之前,又
“由
100 亿吨的压载水
11 万500 种物种己经被确认是由压载水传播的川,如德国的水生外来物种现已超过150 种,超过172
个有害物种已经入侵到澳大利亚海洋环境。
北美地区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超过250 种时,入侵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的生物就有139种。
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数量的外来生物的集居区,发现总计有212 种外来生物。
压载水中有害生物和病原体的引人,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海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此外,依靠巨大轮船和快速的飞机进行的国际贸易特别是鲜活商品和木材等生物材料的贸易也很容易引起生物入侵。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入侵途径是人们主动引入。
这个阶段的主动引入已不再局限于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动物以宠物的方式被引入,一旦主人不在喜欢或不小心丢失或者所谓的好心“放生”,宠物就会进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中,虽然离开主人的宠物大部分很难生存下去,但也还是有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可以生存下来,一旦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便会快速繁殖。
当代很多人的宠物已不再局限于猫狗之类的传统宠物,有些人会从国外买龟、蜥蜴、蛇等很多奇怪的动物当作宠物。
这就大大增加了生态入侵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那些所谓的宠物身上所寄生的各种致病菌也会随宠物进入入侵地。
微生物的变异性和超强的适应能力,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有时甚至直接感染人类。
除了以宠物的方式引进,还有很多生态学家为了某地的生态环境而主动的引入其它地区的物种,但由于认识不足,导致被引入的用来改善生态的物种却变成该地区的有害入侵种,难以去除,成为很棘手的难题。
这样的引进往往是生态学家在调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后科学的选取适宜在当地生存的引进种,并且引进的初期往往采取了很多优化的方法来保证引进种的存活率。
这样的引进种往往的确如生态学家所预期的那样适宜生长,而不是像其它类型那样是否适宜生长有一定的偶然性。
如果没能把握好,就会变成有害入侵种,对当地生态造成的破坏更大。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并且旅游的地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携带不同地区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全世界穿行,随意的丢弃。
他们也成为了生物入侵的推手。
2.生物入侵的危害
入侵的生物由于缺乏相应的捕食者来控制其数量,往往会大量繁殖,(自身繁殖较慢的一般很难成为入侵种,比如从来没报导过大象成为入侵种无法控制)以当地的某种或某类物种作为食物往往会造成该种或该类物种几近灭绝,如果与当地某物种有竞争关系,入侵种的竞争力往往强于本地物种,也会导致该种几近灭绝。
以下几个事例清楚的体现了入侵种的危害。
2.1澳大利亚的兔子
1859年,一位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格兰农场主来到了澳大利亚。
奥斯汀对打猎有着特殊的兴趣,于是他就把一些兔子放养到他的领地上。
这样到了第二年,他就可以在空闲时间骑马打兔子的乐趣了。
这些兔子从奥斯汀的领地出发,开始向北向西扩展。
1866年,在南澳大利亚的卡普达,又有人往野外放养了一批兔子,从而使得兔子的扩展速度大大加快。
此后,这些兔子的后代以平均一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
到1926年,全澳洲的兔子数量已经增长到了创纪录的100亿只。
这些兔子在澳大利亚草原上啃食牧草,于牛羊竞争,另外兔子还在疏松的土地上打洞,造成草场退化,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由于打的洞达到了1.5m深,经常使牛羊陷入其中,也会使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使用。
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政府曾动用空军播撒有毒物质,结果不但兔子没能控制住,却让当地土地质量下降。
之后又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毒,对兔子数量有了一定的控制,但随着长时间的筛选,兔子对多发黏液瘤病毒的免疫力大大提升,逐渐失去作用。
到现在科学家依然在研究针对兔子的各种病毒。
希望可以控制兔子的增
2.2
350只
;而同时期,臭
上老鹰即捕食猪,也会捕食狐狸和臭鼬,但臭鼬一般在晚上行动,避开了老鹰的捕捉,但狐狸一般在白天活动,便很容易被老鹰捕食。
因此在面对比平时多很多倍的捕食者的情况下,狐狸的数量逐年锐减。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随意的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的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会波及很大的范围。
2.3
, 也可通过种子,非常适宜在沿由于米草具有
米用途和危害:
科学引种某些物种本意是想发挥它的用途,但引种是一把双刃剑,即有它的有点,又有它的缺点,并且造成的危害往往是一开始无法预计的。
但不论初衷时好时坏,造成的危害确实真实存在的。
总结: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不再孤立,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日益成为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很大的生物入侵的隐患。
各地的生态系统不像人类社会一样可以快速的适应这样的变化,并且一旦外来生物入侵往往造成巨大的破坏。
并且这样的破环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或生物共生、寄生、竞争等复杂的关系传递。
同时治理这些危害往往也是非常棘手的,很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生态破坏。
在这里呼吁人类社会在进行跨国贸易、跨国旅行或任何其它可能引起生物入侵的行为时要把可能引起的生态入侵列入考虑范围内,并且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不能用将来的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来换取现在微小经济利益或一时欢快。
参考文献:
【1】贾二风澳大利亚的三次“生态灾难” 中国减灾2008年第10期第50页;
【2】陈立桥,李云凯,侯俊利,李恺,陈勇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船舶压载水导致的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月第5~6期第40~48页;
【3】黎德化论生态灾难的历史演变趋势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32卷第1期第1~6页;
【4】王蔚张凯汝少国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省环境保护局米草生物人侵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海洋科学2 003年第27卷第7 期第38到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