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概述(共 35张PPT)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概述(共 35张PPT)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第二节 环境民事纠纷 一、环境行政调解处理 老《环境保护法》第41条: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 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 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 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 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 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 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传统理论:公法私法界限分明——相对人以外 的第三人,并不直接受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 只有在直接相对人实施了具体行政行为许可的 行为后才发生间接受害结果。利害关系人的损 害并非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所致,应该起诉, 其所受损害或不利益实际为相对人和第三人之 间的私法问题。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1995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赔偿 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 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 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 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人民调解法》
第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 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 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 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 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 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 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可以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 (1)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 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 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 (2)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 政处理决定; (3)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定和调解书;人 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有关规定作 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一)概念: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监管 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调解处 理。 (二)性质之争: 1.行政裁决 2.行政调解: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1991年6月3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关于环保 部门能否就污染赔偿处理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 制执行问题的复函》中规定:“如果当事人一 方或者双方对环保部门所作的处理决定不服, 既不履行又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环保部门不能 向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应明确告知当事人就 原污染赔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第一节 环境行政纠纷 一、环境行政复议 二、环境行政诉讼:海淀行政诉讼

(一)两面关系说:是否有公权利的存在,应 从国家行为尤其是从行政机关与直接相对人之 间判断,不及于与具体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 系的第三人。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二)三面关系说:公权利是否存在不能仅以 具体行政行为两方当事人判断的范围,应及于 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德国行政法院法和日 本行政诉讼法。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全国人大法工委在1992年1月31日给国家环境保护局 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41第2款的答 复中进一步指出:“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因环境 污染损害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所作的 处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 讼,但这是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 不能以做出处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 告提起行政诉讼。”
(三)法律效力: 无强制约束力、无强制执行力。 实践做法:环保局仅作调解,不单方处理。调 解协议的法律性质?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 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第一条规定: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 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 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 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调解协议。”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四)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非进入诉讼的必经程序、非最终程序。 资源纠纷的行政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删除有关行政调解处理内容。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二、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 (一)诉讼时效三年




(二)举证责任和因倒置果关系推定: 1.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 规定》(2001年)第4条规定: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 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现代理论:公权力对于私人生活介入令对第三 人遭受不利益有决定性影响;三面关系说可以 对除去第三人不利益釜底抽薪。——直接后果, 颁发许可应顾及邻人利益。
第十二章 环境纠纷解决程序


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原告。 新《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 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 诉讼。”

(三)我国的立场: 老《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 依照本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 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3月) 第十二条 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 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 公平竞争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