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概论-第8节-四季和五带

地球概论-第8节-四季和五带


34′
图4--14 大气折光有“抬升”天体的作用
五、 晨昏蒙影
P105 概念:
1、按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分三级: ⑴、民用:6;⑵、航海:12;⑶、天文:18。 2、纬度愈高,持续时间愈长 3、高纬度(高于48.5 即:66.5°-18°)夏至日,昏影未终,晨光已始,叫“白夜”
3、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按“五· 一”节的昼长,将下 列各地排列次序(从长到短): 北京(40°N)、上海(31°N)、哈尔滨(45°N)、新 加坡(1°N)、雅加达(1°S)、墨尔本(37°S)和开普敦 (34°S)。 答:哈尔滨-北京-上海-新加坡-雅加达-开普敦-墨尔 本 4、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按北京的昼长排列 序次(从长到短):1/1,1/2,……1/12。 答: 1/7,1/6,1/8,1/5,1/9,1/4,1/10,1/3,1/11,1/2, 1/12,1/1。(7、6、8、5、9、4、10、3、11、2、12、1月)
H = ( 90 + ) -
( 90 + )为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各地 随纬度递减,是对( 90 + )的纬度订正。
太阳高度变化:北回归线北,南回归线南,回归线间,二 至二分
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P110
H = ( 90 - ) + ( 90 - )
半昼弧公式
地平圈分太阳周日圈(赤纬圈)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cost=-tg· tg (半昼弧公式)
(式中的和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此公式表明, 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因素: 当地地理纬度和当时的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点纬度)。 前者是空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后者是时间因素,即季节因素。
北极 北极圈
(距北极23°26′) 66°34′N
北回归线
.

赤道

南回归线
.
66°34′S 距南极23°26′
南极圈
南极
天体的周日圈,就是 该天体所在的赤纬圈。 不同赤纬的天体,有不 同的出没时刻(与方位) 和中天高度。太阳赤纬 的变化,影响各地的昼 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大小,二者都是季节 变化的主要因素。
5、按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φ +δ ,回答下列问题: ①式中的“90°-φ ”可理解为什么? 答:上点的高度。 ②在何种条件下,正午太阳当顶?在何种条件下,正午太阳高 度为零? 答: φ =δ ; |φ -δ |=90° ③6 月22 日,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多大?列式推算之。 答: H=90°-φ +δ =90°-66°34′+ 23°26′=46°52′, ④这时,南半球与之相应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是多少? 答: φ =90°+δ -H=90°-23°26′-46°52′=19°42′ ⑤在30°N 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H=36°34',问:这 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 δ = H-90°+φ =36°34'-90°+30°= -23°26′, 答:12月22日
2、昼夜交替
3、原因:自转、公转
思考
• 不自转不公转,晨昏圈空间位置不变,地球上 位置不变。 • 只自转不公转,晨昏圈空间位置不变,地球上 位置变,周期1恒星日。 • 只公转不自转,晨昏圈空间位置变,地球上位 置不变,周期1恒星年,反针转。 • 自转公转,晨昏圈空间位置变,地球上位置变, 晨昏圈反针转59′/天,周期1太阳日。
1、季节带:具体的季节因地而异; 2、天文带:按有无直射阳光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3、纬度带:不考虑海陆、大陆东西岸和地形的影响, 也不考虑具体气象条件。 总之,以纬度为唯一标准 (23°26´,66°34´)
图4--27 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P116 南北回归线划分热带和 温带(有无90H) ; 南北极圈划分寒带和温 带(有无极昼极夜)。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的三角公式。
图4--17 太阳高度与辐射强度
3、正午太阳高度(H) (1)正午太阳时刻,t = 0 , cost = 1,消去周日变化因素,公式便简化为: sinH = sinsin + coscos 按复合角公式有: cos(-)=coscos+sinsin 于是便有: sinH = cos(- ) = sin[90-(- )] H=90-+ (太阳高度公式 ) (式中以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2)、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 (3)、式中的(90-)可看作上点高度。 注意:①北半球H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 ②当 = 时,H = 90,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 能达到90的太阳高度;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当 > 时,H > 90; ④极圈内冬半年,若 > 90-,H < 0。
天文学上四季的划分
我国强调天文特征,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 季的起止,以二分二至为四仲; 西方侧重气候季节,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点。
要使四季划分反映地球的气候特征,必须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
气候学划分法
图4-26 四季的划分
五、 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的性质
P115
二、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赤道上( =0°)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 ( ≥90°-)(即≥66°34′) 地区有极昼,昼长达24小时; 3、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 ( ≥90°-)(即≥66°34′) 地区有极夜,夜长达24小时;
图4--10昼夜长短的四个纬度带
为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全年的平均值;是对( 90 - )的季节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为 负值。
图4—2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图中用两条线表示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就是它们的的纬度差。因此,这 些线条都是呈45°坡度的直线。春秋二分,正午太阳高度 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冬夏二至,分别以南北回归线 为中心,南北对称。
图4--11 二分二至日的昼长的纬度分布
三、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P103 1、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2、二至时,昼夜长短极端; 3、各地(两个极圈除外)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12小时。4、例:南北半球比较, 同半球不同纬度比较
图4--12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图4--18 太阳高度推算
4、夜半太阳“低度”
H= -(90 - )+ = +-90
式中的-(90 - )为下点的低度
5、白夜的纬度界--20 正午太阳高度的因素: 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非直射的半球为负)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P109
太阳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1.2亿 千米;46°52´δ
图4--3 黄赤交角的确切含义是黄道(轨道) 面对于赤道面的倾斜。如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向东,那么,地球在向东公转的同时,还有其 南北的分量,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图4--4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 造成地球和太阳的回归运动。
夏至
小满 谷雨 春分 雨水
冬至
大寒
图 4-13 极昼(夜)区的季节变化
P104
此图表示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图中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 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心圆分别表示6634 ,6944和7828的三条纬线。
四、 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
1、太阳视半径;
2、大气折光作用; 3、眼高差。
根据以上三条,除了春秋分外,全球的昼(夜)长可分为: 极昼地带;极夜地带;昼长夜短地带;昼短夜长地带。
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 等长,均为12小时。 北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 长,极昼地带最广 (北极 圈内皆为极昼);南半球 各地昼最短,极夜地带最 广(南极圈内皆为极夜)。 南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 长,极昼地带最广 (南极 圈内皆为极昼);北半球 各地昼最短,极夜地带最 广(北极圈内皆为极夜)。
图4--1 回归线和极圈
∵∠1=∠2;∠1+∠ε=90°;∠2+∠3=90° ∴∠3(kp弧)=∠ε=23°26′ 按照球面三角形的余弦公式: cosa=cosb· cosc﹢sinb· sinc· cosA 查表可知:cos90°=0; sin90°=1 把上列数值代入余弦公式,即得 cos(90°-δ) =cosεcos90°×sinεsn90°×cos(90°-) 即sinδ=sinεsin
3
2
1 M
sinδ=0.4sin
任何时候,太阳赤纬总是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图4--2 解球面三角形,由太阳黄经(λ) 求知太阳赤纬(δ)
太阳赤纬决定: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二十四节气按太阳黄经划分,其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
二、 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
P96
sinδ=0.4sin
根据太阳黄经求知所对应的太阳赤纬:
图4--24日地距离与冬夏季节
图4--25季节的天文因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递变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移动:两半球冬夏 半年相互替代; 太阳直射点向北或向南移动,两半球的昼夜 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相互倒转;
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昼夜长短和的正午 太阳高度角趋向齐平,极昼和极夜地区缩小; 太阳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则反之。
第8节 四季和五带
一、 太阳回归运动和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 1、形成四季和五带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 2、由于黄赤交角,使太阳周年运动表现为对于 天赤道的回归运动。 3、回归线: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界线
4、回归年: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
5、晨昏线(圈):分纬线(圈)为昼弧和夜弧 二部分,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昼长和 夜长:每15º 折合1小时。
极昼(极夜)条件: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