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孔子与老子主学习一、孔子的学说1 •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3 .思想主张(1) 思想核心:①“仁”。
内容:“仁者爱人”;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
内容:“克己复礼”;途径:“正名”,达到名正言顺。
(2)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 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 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4 .影响(1)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 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1 .简介: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 .思想主张(1) 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天命”的绝对权威。
(2) 辩证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礼碱〈仁/讳聊有枚无朋[易错提醒]“仁”和“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手段和保障。
克己复礼为“仁”,只有遵循“礼”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
[名师点拨]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1) 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合作学习凶世斡田也的河爺P *隔[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1)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据此分两层,两层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不同思想主张。
[提示]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有教无类。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2) 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你读史]以材料中省略号分层,概括层意,总结孔子的思想主张。
[提示]主张“仁”和“礼”,“有教无类”与“好学求知”。
4论从史岀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1 •思想体系(1)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而精深的体系,其核心是“仁”和“礼”。
(2)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3) 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 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5) 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2 •人文精神(1) “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 “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老子》(1) 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教你读史]从“福”与“祸”的关系中提炼出观点。
[提示]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
[材料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材料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老子的思想观点。
[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二中各句的承接关系,抓住关键词“道”来理解其含义。
抓住材料三中结尾的关键语“为无为,则无不治”来体会其所包含的思想。
[提示]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進从世出全面认识老子的思想(1)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就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但这种思想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做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3)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他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让历史倒退的想法。
匚迁移学习题组一孔子的学说1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解析:选C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
2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体现其核心思想是()A. 以德服人B. “仁”C.克己复礼D.仁政解析:选B由“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可以看出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故选B项。
3 .《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A. 启发诱导B.学思结合C.因材施教D.温故知新解析:选C材料的大意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题组二老聃与《道德经》4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解析:选C A项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B项属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C项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D项属于韩非子“依法治国”的思想。
故选C项。
5•“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A. 《论语》B.《道德经》C.《墨子》D.《韩非子》解析:选B从材料中“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说明是顺其自然的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故B项正确。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实际上主张()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 .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 .无为而治,缓和矛盾解析:选D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 . 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提案建议将教师节改期到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
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学思结合D.兼爱非攻解析:选C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学思结合是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
2 .《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 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以缓和阶级矛盾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解析:选C以上观点反映的是“无为而治”,故选C项。
3 .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A. “和而不同”B. “克己复礼”C. “仁者爱人”D. “周而不比”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和而不同”是指包容别人不同,达到和睦相处,与材料思想相同,故A项正确;“克己复礼”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仁者爱人”体现的是爱人的思想;“周而不比”是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4.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解析:选D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
5.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孑L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子在当时()A. 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 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 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 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选B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克己复礼”即恢复所损益的周礼,即“于旧制度中发现新意义。
”6 .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 •富裕商人的要求解析:选B老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是其保守性的反映。
7 .《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