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隧道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一、编制依据1、《***隧道风险评估报告》(设计)2、**铁路XSGZQ-10标段***隧道设计图纸3、《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4、《关于印发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铁建设[2007]102号)5、《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7]1007号)6、《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7、《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8、《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9、《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规范》(TB10119-2000)10、《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401-2003)11、《铁路隧道辅助坑道技术规范》(TBJ10109-95)12、《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1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03-2005)14、《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6、《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17、其它国家、铁道部规定的安全规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隧道施工安全作业手册》、《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等有关规定。
18、本公司编制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拥有的科技成果、工法成果、管理水平、现有的技术装备力量和多年积累的铁路施工安全经验。
二、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铁路重点控制工程XSGZQ-10标段起讫里程:DK498+~DK507+,正线全长,联络线单线隧道全长。
其中主要工程***隧道全长(双线隧道),进口里程DK498+720,隧道出口里程DK507+;路基;联络线与双线分修里程为K506+376(联络线里程LDK0+),联络线隧道出口里程LDK1+。
***隧道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境内,隧道进口位于布吉镇水径村附近,邻靠清平高速公路匝道,左、右线隧道出口均位于宝安区***村附近。
***隧道共设斜井3座,其中1号斜井与线路相交于DK501+630里程处,与线路大里程夹角75°,综合坡度%,斜长371m;2号斜井与线路相交于DK503+844里程处,与线路大里程夹角90°,综合坡度%,斜长535m;3号斜井与线路相交于DK505+840里程处,与线路大里程夹角60°,综合坡度%,斜长60m。
工程自2009年7月1日开工,2011年4月30日竣工。
2、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本标处于中低山丘陵区,海拔15~700米,山坡自然坡度约20°~50°,植被发育,最大相对高差约170 m。
隧道穿过多个山间坳地,坳地多堆积填土。
地层岩性隧道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为:人工堆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坡残积土层,燕山三期花岗岩。
地质构造区内构造活动频繁,郁南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地质构造发育,属大陆边缘活动带,受断裂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影响,构造节理发育,大多为密闭~微张节理,隧道穿越地段基岩节理、裂隙普遍发育。
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DK498+~DK501+500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DK501+500~DK507+300,地下水对混凝土具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侵蚀作用等级为H1,其余地段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地震动参数隧道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隧区无特殊岩土,但隧道穿过多个山间坳地,坳地多堆积填土,以松散状为主,多由粉质黏土及花岗岩块石、风化土搬运堆填而成,厚度较大,局部地段隧道洞身位于填土层中,施工中易发生坍塌、冒顶。
同时隧道特殊地段较多:(1)DK499+100-170穿越水径水库(2)DK499+312-DK499+470下穿清平高速公路龙景立交(3)DK506+213-DK503+376洞身大跨过渡段(4)DK506+376-+465,LDK0++235洞身小间距地段(5)DK505+300-+400下穿梅观高速公路(6)DK505+675上跨规划深圳地铁四号线(7)DK505+950-840洞身Ⅵ级围岩浅埋段(8)LDK0+465上跨广深港客运专线益田路隧道(9)DK505+900-DK506+000下穿人防工程(10)DK506+080-260下穿南平快速及其匝道(11)双线DK507+690-+、单线LDK0+515-LDK1+出口Ⅵ级围岩浅埋地段(12)双线DK507++、单线LDK0++LDK1+出口与广深港益田路隧道共建明洞段。
环境工程地质特征环境对工程的影响:区内植被发育,风景优美,大多为天然林保护区,隧道进口水径水库为废弃水库,内有积水,回填虚土,对工程施工增加风险。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隧道工程施工的弃渣、排碴、噪音及大小临建设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
隧道围岩情况***隧道全长,其中Ⅱ级围岩3720m,占%;Ⅲ级围岩、占%;Ⅳ级围岩段长1135m,占%;Ⅴ级围岩段长1835m,占%;Ⅵ级围岩段长,占%。
气象特征本标所在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23℃之间。
常年温度高,日夜温差小,极端气温变幅不大。
冬春季风向主要为北东东向,夏季东南风盛行,平均风速米/秒。
常受热带气旋侵袭,热带气旋风力一般在10级以上。
每年5~10月常有台风,风力在8级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2100毫米之间,地区差别颇大,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降雨特点是春夏以峰面雨为主,7~9月多台风雨。
3、施工图设计概况(1)洞口设计本隧道根据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进出口均采用1:帽檐斜切式洞门。
(2)洞身设计隧道进口双线段DK498+720-+170、出口段DK507+、LDK1++为明挖段,除该段采用明洞衬砌外,暗挖地段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
双线隧道一般地段Ⅱ级围岩采用曲墙加底板结构型式,Ⅲ-Ⅳ级围岩曲墙加仰拱结构型式,Ⅳ、Ⅴ级围岩段洞口及浅埋段采用加强型衬砌,双线隧道大跨地段围岩采用曲墙加仰拱结构型式,单线隧道Ⅱ、Ⅲ级围岩采用曲墙加仰拱结构型式,隧道与斜井连接段采用降低一级围岩复合式衬砌。
(3)防排水本隧道采取“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且对水环境有严格要求的地段,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隧道衬砌结构防水等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一级标准。
(4)施工组织施工方法:本隧道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双线隧道Ⅴ级围岩地段宜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或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Ⅳ级围岩地段宜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或三台阶临时仰拱法;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或台阶法开挖;Ⅱ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大跨地段除外);单线隧道Ⅵ级围岩和Ⅴ级围岩地段均采用短台阶法开挖;Ⅳ级围岩地段采用(短)台阶法开挖;Ⅲ级围岩和Ⅱ级围岩采用(长)台阶法或全断面法开挖。
运输方式:无轨运输。
工期安排:施工进度安排为施工准备3个月,隧道进出口施工工期25个月,总工期28个月;一号斜井施工准备3个月,斜井工期2个月,隧道施工工期23个月,总工工期28个月;二号斜井施工准备3个月,斜井工期3个月,隧道施工工期22个月,总工期28个月;三号斜井施工准备3个月,斜井工期2个月,隧道施工工期22个月,总工期28个月。
(6)环保与弃碴为防止隧道修建对环境产生过大的危害,对可能发生突水、突泥地段按“堵排结合、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实施以围岩注浆固结圈、防排水网络及加强型复合式模筑衬砌组成的结构体系,在下穿既有公路建筑等Ⅴ、Ⅵ级围岩段采用径向注浆堵水措施。
施工中产生的废碴、废液不得随意放置、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本隧道所有弃砟全部弃于深圳市指定的部九窝弃土场。
三、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本工作评估对象为***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环境、投资、工期等各方面风险。
拟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施工组织及决策提供依据。
本工程为矿山法施工的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对象侧重于安全和环境风险。
四、风险评估程序及方法1、成立风险评估小组组长:***副组长:*** *** **成员:……2、隧道风险评估的总体程序设计单位隧道主要安全风险点和应对措施设计→施工单位列出风险点清单、归类→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及预防措施,建立风险管理台帐→编制隧道安全评估报告→专家评审→修改评估报告→建设、监理单位按照隧道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3、风险评估方法此次风险评估采取风险因素核对分析法,重点对施工过程中安全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五、风险源识别及确定风险因素通过对设计资料、施工图、施工组织等进行分析,以及地质及具体施工情况,***隧道风险因素见下表:***隧道洞口段施工风险因素核对表***隧道施工风险因素核对表***隧道施工风险因素核对表注:其中打“交通、用电、火灾、爆炸等其他风险因素核对表六、基本风险点清单根据以上分析,***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为:塌方、大变形、交通安全,隧道洞口段施工风险事件主要为山体开裂变形和坍塌,其他风险事件有用电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等。
***隧道基本风险点清单见下表:***隧道风险点清单表***隧道风险点清单表注:G表示地质因素;S表示施工因素。
七、风险评估内容及基本风险点归类本阶段风险评估以定量、半定量为主,结合现有统计数据及现行规范、规定进行,根据已掌握的勘测、设计各方面资料分析确定各风险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后果。
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勘测、设计有关资料后,将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相应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后果分别用1-5五个数值来表示,其中概率等级1-5分别代表“很不可能”、“不可能”、“偶然”、“可能”、“很可能”,后果等级1-5分别代表“轻微的”、“较大的”、“严重的”、“很严重的”、“灾难性的”;并定义概率及后果的估值的乘积为风险指数,依据《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暂行规定》风险等级标准,将风险指数分为“极高(Ⅰ)、高度(Ⅱ)、中度(Ⅲ)、低度(Ⅳ)”四个等级。
按照塌方、大变形、交通安全、其他(公铁立交,靠近既有线、村镇、油气管线、工矿企业等公共建筑物,用电事故、火灾事故等)风险事件进行分类;根据工程施工经验参照定性规定进行分级如下:初始风险评估结果见下表:***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表(一)***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表(续一)***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表(二)八、风险控制措施(一)重点施工段风险控制措施1、隧道出口浅埋段风险控制措施:出口Ⅵ级围岩浅埋地段(DK507+327~DK506+710)地表附近有建筑物存在,地下水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