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条件下贫困山区的课改
——读《礼记〃学记》有感
《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见,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也是一个民族能否振兴的关键因素。
目前,教育几经改革,尤其中学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中国教育兴盛指日可待。
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存在许多问题,尤其面临课改,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影响中国教育改革进程。
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新一轮课改,如狂风暴雨,又像一弯细流,正日益席卷与浸润着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头上有高考指挥棒“压迫”着你,周围有许多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吸引着你,两头都放不下。
就好像走在了三岔路口,不知道走哪一条道路,才能两全其美:既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又能与学生共享三年语文课堂的快乐。
即使课改的评价标准相继出台,而且有些地区已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只是局部地区的“课改”,并不能代表全国每一所中学都在这样进行着,尤
其的像我们这些经济落后观念陈旧的地方,其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谈到更新教育理念,谈到新课程改革,那也只是每周例会时领导与教师学习的“红头文件”而已。
上至主管教育的县长,下至每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甚至学生家长,都认为你怎样改,高考时,一定要出成绩的,不出成绩的改革,那是失败的。
教师们诚惶诚恐,按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吧,一是要经历一个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教学方式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二是高中时间紧、课程繁多,不同于初中、小学的语文了,学生基础打不好,要在高考中语文成绩来个升华,那是很难的;三是资源有限,落后地区往往教育投资不足,学生无法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甚至在的学校的学生除了课本以外,一本课外书也没读过。
第四个因素就是万一高考考砸了,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总之无论怎样“课改”,让学生提高分数才是根本,让学校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才是根本。
所以我们这些落后地区的教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感到这本书是越来越难教,学生也是越来越难学,考试也就越来越难考了。
尽管新课程改革距我们这些落后山区的教师很遥远,但毕竟有改革和创新,终有一天我们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不一再为优秀率和升学率而疲于奔“教”。
首先,应该彻底转变校领导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只有主
管教育的领导完全更新旧的教育意识,他们就会理解教师,激发教师的兴趣,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而不至于认为教师进行新课程实践是不务正业的,做些华而不实的工作,尤其是语文教学方面,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
完全把教师奉至教学中的神灵地位,这是“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师生在课堂上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体现了“你——我”式的平等关系,使师生之间打破了对立、统治、失位秩序,由垄断型变成等价性,由独占型变为共享性,由单向性的交流变为双向性交流,这种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彰显个性,学有所获,习有所得,与传统课堂相比,完全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受欢迎的课堂,而在领导看来,课堂上乱哄哄的成何体统,所以领导能否根本改变教育理念是关键。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尽管落后地区教育投资不足,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语文的根本是积累,而积累主要靠阅读。
苏霍姆林斯曾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来读课外书,可以推荐阅读书目,可以带头示范阅读,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广泛的涉猎那些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度兴趣。
我
自费订阅杂志报刊与学生一起阅读;一个学期与学生一起阅读一部小说,经过两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平均成绩也显著提高,力求让学生“得发于课内,第一于课外。
“以教材书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纵观全球,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
犹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读书习惯,读好书是“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和善心”的过程,是对比“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过程,正是在书香里,诞生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天才,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这样的切实做了,何愁落后的地区不能发展,何愁国家不能昌盛繁荣。
子曰:“有教无类。
”多么振聋发聩的声音,教育是不分贫富,地域的,但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已显露出来,发达地区接受教育的比例,一定高于落后地区的,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可怕的是,落后地区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流向发达地区,导致“富有的更富,贫穷的更穷”的尴尬局面。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各地区教育水平达到平衡时,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