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衡

梁衡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李白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摧轮: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摧轮指折断车轮,喻太行山路弯曲狭窄难行。北凉:似误,应作北京,唐代称太原 为北京。琼杯句:喻酒菜和食具的精美。案:有足的托盘。龙鳞:形容波纹的细碎。 莎(梭Suo):河边水草.宜:适应。在斜日的映照下,容貌更加美丽。 百尺句:写:画,这里作映照。翠娥:美女,这句说美人的影子照在水中。 蝉娟:美好的样子。初月辉:形容脸容象新月一般皎洁。更唱:轮流唱。
巍 峨 绵 长 四 季 怡 人
建筑年代早
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规模较大
极为宽敞
结构独特
无一根柱子,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气势雄伟
飞阁流丹
பைடு நூலகம்巧夺天工
泥塑,或……或……
主建筑群中其他建筑 ——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主建筑群以外其他建筑 ——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有情趣 雕刻小品——极具匠心 名人题咏——各有情趣
美的语言,美的享受——《晋祠》赏读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而我认 为它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 一、语言的声韵美 《晋词》的语言成功地构成了“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 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的美感。全文十九处运用双叠 音形式的词,使语句在朗读上短促、清脆。如“细流脉脉”、 “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 “一簇簇”等分别从“声”“色”、“形”、“势”、“量”的 角度描绘了晋祠水的特征。运用叠音词,在重复同一音响信息的 同时,不仅给人以一种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的音乐美感,并且还 给人以一种行文气势雍容舒徐、回环悠扬、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在讲究语言的声韵美上,梁衡不仅重视了叠字的运用,耐用 还重视了句式的错综和整齐,比如选择了排比、对偶等的手法。 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等描绘,促成语势顿挫徐缓,尤如曲 水流觞,轻柔悦耳。
二、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感效应最具体的途径,一是选字丰富生动、细 腻逼真;二是藉助于巧妙的想象,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 《晋词》的行文不少处淡中藏美,拙中寓奇,予人以美的享 受和乐观向上的力量。同样是写树,因为树的种类不同,它们的 干、枝、叶的生长势态也不一样。写“周柏”时,说是“树干劲 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突 出了千年古柏的苍劲、古朴和顽强的生命力”。写“唐槐”时, 则是“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把槐树 的粗犷、坚强和勃勃生机突现无遗。 新奇贴切的比喻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让事物变得清晰 起来,耐人寻味,令人赏心悦目。如文章开始,“这里的山,巍 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词拥在怀 中。”这一用喻赋予山水以活的形象,“拥在怀里”恰好道出晋 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为一体的构成特征。再 如描写水中的蔓草,说流水“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 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
织成一条条大飘带。”这段描写,细腻、逼真,仿佛让人站在难 老泉旁边,欣赏泉水的流势、清澈,水面的微波以及草蔓缓缓飘 动的优美姿态,不禁由衷地叹服:晋祠的水美无尽呵! 三、语言的错落美 晋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注意到句式的优美和变化, 交错并用短句和长句,散句和整句,看上去参差有别,读起来富 于节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语言的错落美。“晋祠的美,在山, 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作者在这里巧 以逗号、顿号断句,有意化长句为短语,表达上充分显示出短语 连用简洁、明快、响亮、急促的修辞特征。三句六字,揭开了晋 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对晋祠水的描绘则运用了散中蕴骈,长中承短,奇中夹偶的 句式,“水的流势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 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 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如此整散相间, 长短变换,多种表达形式参差错落,便和谐地透出了《晋祠》语 言的变化之美。
古人云: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认为这句话作在梁衡身上是最 好不过的。读他的散文,便有这种真实感受。“知人而论世”是对于 梁衡作品中人物来说的。《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觅渡、觅 渡,渡在何处?》中的瞿秋白, 《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红 毛线,蓝毛线》中的刘少奇,《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 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这些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杰 出领袖,其思想和业绩远远不是一篇长文可以了得。再加上另一方面 文艺界有一种“把文艺从政治的裤腰带上解下来”的说法,文艺家 “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写政治人物,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胆识和勇气,别谈写出如梁衡这样令人耳目 一新的宏文来,就是读者连读的胃口都没有。 那么,“读诗以观心”则是就梁衡本人而言。读梁衡的这些散文, 这种新高度已经超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 有韵”的山水散文,这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我们 不仅看到了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认识到了作家的真实心灵。 作家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同样显示出作家本人对这些伟人由衷的 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 共鸣,动人心弦,激人向上。
联想到梁衡于八十年代初最先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就更易理解梁 衡那种“只求新去处”的创作精神。他在《特利尔的幽灵》中,开头就援 引《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以“幽灵”这个深邃的 文学意象,来显示出马克思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个首 创。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他赋予“窑洞”以思想者的意象,抒情、联 想,信笔挥洒,与文中毛泽东成竹在胸、风流倜傥的统帅形象互相呼应, 读来真实动人。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他娓娓叙说着周恩来的“六 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从而揭示出周恩来的“大有”:“化身千 亿”、“人人面前有总理”,生动地勾划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进而揭示出 一代伟人的生命哲学。 如是这般,人们不禁感叹:几多伟人,几多风流。 梁衡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 的,在热潮汹汹的文学界,梁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考,这思考也许正是 我们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光明,他将启示着人们深深的思索。
难老泉
吴伯萧 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 煤炭,汾酒,老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山西是个宝地,太行山、吕梁山象两只巨大的膀臂从东西两面 环抱着它;黄河、汾河象两条鲜血流注的动脉滋润着它。谷物 和矿藏显示着大地的富饶,抗日战争的业绩歌颂着人民的英勇。 这里的高山、密林,城镇、村落,哪里没写过可歌可泣的故事 呢?二十几年前在游击队里跟这个地区建立起来的血肉感情, 现在依然是炽热的。象回故乡一样,带着浓挚的怀想我们踏进 了山西。 山西的省会太原,是一座古老的美丽的城市。滚滚的汾河从 城西流过。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鸡笼,太原 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城里一片黑瓦房,密密匝匝, 处处是高墙深巷,几进的庭院。不过比起解放后的新建设来。 旧城显得太局促了。在宏伟的建设规模里。旧城只能算一个小 小的角落。新建设中,不说别的,只城外一条宽阔的迎泽路, 两旁就都是四届五层的高楼。迎泽路向西延伸,横跨汾河是一
鉴赏
咏晋祠水 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 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瑗。 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叔虞庙:即晋祠。 嘉泉:美好的泉水。 潺瑗:水徐流貌。 恭虔:恭敬、虔诚。 致主:为君主效命。 愧前贤:惭愧不及前世的贤人。 大道:大道理。 《礼·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指常理正道。此处 喻为范的改革措施。 愆(qiān):过失,失误。
梁衡:只求新去处
刘绪义 窗外是阳春三月,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 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 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 其中“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 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样韵味悠 长的名句早已为读者耳熟能诵。梁衡既是新闻工作者兼领导人,又是卓越 的散文家。作为散文家的梁衡近年来已出乎独具个性和思想的大家。四年 前我读过他的《只求新去处》,当时并不觉得特别,只是喜欢这个书名, 联想起近年来他发表的《特利尔的幽灵》、《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以及 今天这篇《大无大有周恩来》,脑海中才有一个清晰而刻骨的印象,“只 求新去处”原来就是他“时时向往着的一种新高度”。这种新高度已经超 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有韵”的山水散文,这 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 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这种新高度摒弃了其他散文模式的桎 梏,以“苦吟诗人”的身份着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优美深 沉、真情薄薄的文学语言,开启了散文创作中一个新的流派:政治散文。
梁衡
相关诗文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 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 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 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 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 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 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 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 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 川》、《人杰鬼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