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目 录 摘要 ................................................................................................................................................. 1 一、英汉句子中所反映的结构对比 ............................................................................................. 1 (一)生存环境的对比 ................................................................................................................. 1 (二)习俗对比 ............................................................................................................................. 2 (三)文学对比 ............................................................................................................................. 3 (四)宗教信仰的对比 ................................................................................................................. 3 (五)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 ......................................................................................................... 4 (六)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对比 ................................................................................................. 4 二、英汉句子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 5 总 结 ............................................................................................................................................... 5 参考文献 ......................................................................................................................................... 6 英汉句子结构对比研究 摘 要:句子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句子研究是在地域结构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的研究,即对不同结构以及不同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结构与研究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本文所要讨论的句子是广义的、包括成语、典故等。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对比,英汉句子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结构特色和结构信息,它们与结构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句子中的结构因素往往是研究中的难点,本文借助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句子的研究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对比、句子研究 语言是结构的载体,同时又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句子是最带有地方性色彩的语言,它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结构特征的部分。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结构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结构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背景对比,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句子之间的多方面对比可归分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对比,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对比,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结构对比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句子结构意义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句子中所反映的结构对比 朱光潜先生在《谈研究》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研究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很难找出,而这对文学却极关仅要。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结构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研究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结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结构》(1871)一书中,首次把结构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结构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地位能力与习惯等。可见结构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结构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句子所反映的是非曲直结构对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的对比 句子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 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句子,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句子,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结构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再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习俗对比 英汉习俗对比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句子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结构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句子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句子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it rains cat and dog.(下起了倾盆大雨)。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结构中cat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羊是个褒意词,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淫荡的人。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 英文 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 英语 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梁实秋先生把这段话译为: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 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野兔变成了野鸡,恰好又与野妓谐音双关,真可谓译到好处。汉语中某些植物词喻意也很深刻。杨柳可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水性杨花、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英语的willow却是悲伤命运的象征。柳树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和奥菲莉和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黛丝泰蒙娜在离开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 (三)文学对比 研究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的结构,承载着丰厚的结构内涵,并受结构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文学,便存在着对结构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结构及多结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结构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结构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文学中体现了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有时即便对某成语的典故结构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研究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可能会达不到传真的效果。比如a dog in the manger常被直译为狗占马槽,但用在下面的两例中似乎就不合适了。 例一:let me have the skates. you dont know how to skate. 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译文:把冰鞋给我,你不会滑冰,不要狗占马槽。(此句中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应该译成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为妥。) 例二:there you are the dog in the manger! you wont let him discuss you affairs, and you are annoyed when he talks about his own. 译文:你狗占马槽!你不让他谈你的事,可他讲他自己的事你又恼了。(此句中there you are the dog in the manger应译为你不干还不让别人干!才达意。) (四)宗教信仰的对比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结构主要是基教督结构,《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