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 》(语文版)教案
课题 扁鹊见蔡桓公 教时 一课时 时间 9月8日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二)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及寓意
教学难点 寓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四、体会寓意 五、分析人物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 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后人搜集 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的,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虽是 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例如“守 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历来为人们熟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韩非 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讳疾忌医 1. 学生阅读注释一,了解寓言中两个主要的人物:扁鹊和蔡桓公。 2. 结合注释,为生字注音。 1. 结合书下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学生各自口头翻译全文。 2. 指名翻译,其他学生将有误之处做上标记。 3. 矫正翻译。 常见有误之处有: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 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扁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译:(病)在骨髓里,(那是)司 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E.臣是以无请也。(译:我因此就不再问了。) (寓言内容是有劝谕性的,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要 从劝谕的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文劝告大家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 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要注意防微杜渐。) 1、 填写下列表格 教师组织教
学,由故事导
入新课。

自由朗读全

学生自译,
教师抽查并
纠正

师生总结
教师多媒体
形象及运用手法 作业布置 扁 鹊 桓 侯 拜见时间 观察过程 明断病情 预言后果 行为表现 一见 立有间 疾在腠理 将恐深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 病在肌肤 将益深 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 病在肠胃 将益深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 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 使人问 (居五日) 已逃秦 索扁鹊, 遂死 2. 结合列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及运用的手法。 (1)全文突出表现了扁鹊耐心的劝告和高明的医术 (2) 全文对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写得很传神. 对比,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 1\并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完成习题。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 , 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 (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3)[玫瑰]一种美石。 (4)[缉]装饰边沿。 (5)[还]退还。 【练习】 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 内容,适得其反 展示,学生讨
论完成

师生一起讨
论分析最后
交流得出结
论,教师做最
后总结

师生小结
教师布置作

.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学生对全文进行翻译。 2. 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 句子。 1. 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 自己矫正。 2. 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到了(古)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古)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古) 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藐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 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 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 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1. 关于背景: 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 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 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2. 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 369 年---约前 286 年),战国时代哲学 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 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代表作《庄 教师布置作业
子》,《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
内篇七,外 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
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

学生自由朗读成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
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
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2)理解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一、 作者:(约公元前368~~386年),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 369
年---约前 286 年),战国时代哲学 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
老子思想,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代表作《庄
子》,《庄子》一书 。
二、 寓意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
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 许多的不足。因
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 件的
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
限的, 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
界,不停止学习。
回顾与反思 寓意理解深刻,讨论气氛比较浓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