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 )
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 界的物质性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实践把主客体相联系, 二者在实践中构成双向的 关系。
人化自然:主体把自身的目 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 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 西。 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 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 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 节选 )
《提纲〉《形态》的写作背景
无产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 属于它的理论思想必然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实践 观)转变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1、《博士论文》——唯心 主义 实践是一种批判活动,理 论活动。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化 一是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思想的影响 二是在《莱茵报》工作期 间现实问题的冲击
一、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和 唯物主义反映论相统一,创立了 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片
面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但否认了能动性。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活 动中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感 性、能动、批判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 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 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 度在于被人们实践活动中接受的 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 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 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从生产劳动 出发,找到了人们活动的思想 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创立了 历史唯物论。
↗生产力 劳动 物质关系→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
《提纲》主要内容
恩格斯:“包含着新世界 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845年春写于布鲁 塞尔,1888年恩格斯把 《提纲》作为《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一文的附 录首次发表
⑵、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 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⑶、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 在于实践
3、想象的世界根源于现 实世界
宗教产生的根源:自然压迫 和社会压迫 宗教的本质:客观世界在人 们头脑中颠倒的反映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 统一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 世界”,不致力于“改造世 界”
强调理论批判应包 含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对 现存制度的批判,开始从 唯物主义立场思考实践。
3、《德法年鉴》时期—从唯心主 义转到唯物主义
(1)、第一次把实践规定为改 造旧世界、消灭私有制、建立新 世界的物质活动 (2)、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 是实践的主体
局限性: 没有从经济关系上研 究实践,没有正确揭示实践 的形式、内容、含义、地位、 作用等问题。
4、《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神圣家 族》—接近了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达 到成熟阶段。
(1)、把生产劳动规定为 实践的基本内容 (2)、明确提出并论证了 实践的社会性 (3)、把实践看作人的本 质
(4)、实践是社会存在、 发展的基础 (5)、规定了实践在哲学 中的地位、作用
局限性: 没有把实践作为 新旧哲学的分界线,旧 的哲学术语使用多
5、《提纲》《形态》—辩 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理论 发展线索
(1)、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由统治者, 思想家决定
(2)、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 人们对一个政权的态度是由财产关 系决定的,财产关系是由法律决定 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人的本质是先天存在的 人的本质永恒不变 所有人的本质是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 变化 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不同
2、社会生活本质上 是实践的
⑴、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 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⑴、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 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⑵、实践是主观指导下改造客观的物质 性活动,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⑶、实践的结果有两种:成功和失败,一 般来说,成功说明主客观相一致;失 败说明主客观不一致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相统一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 括
(3)、空想社会主义者:人 们的状况由所有制决定,所 有制是历史的延续。 (4)、黑格尔的观点: 环境、财产关系、所有制背 后有一个第三因素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 史唯物主义的契机
(1)、为什么人们按照一定 的目的、愿望去活动,但活 动所得到结果与愿望、目的 不一致? (2)、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人 们、同时代的人们思想观念 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