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 1 页 共 8 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2020.06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1.食物到哪里去了 1.(1)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2)人吃进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 、 淀粉 等营养物质。经过人体的消化,它们分解成为可供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的材料,同时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3)鸡蛋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大米中含有淀粉,肉类中含有蛋白质、脂肪。 2.人体的消化器官的名称。

3.慢慢咀嚼馒头或面包,仔细感觉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感觉馒头或面包变甜了。这是由于里面的淀粉变成了麦芽糖的缘故。 4.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不挑食。定时定量吃饭。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5.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仪器】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滴管、温度计 【实验步骤】1、分别向两支试管倒入少量稀淀粉液,在其中的一个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约40℃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入2—3滴稀释的碘

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液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我们的呼吸 (1)呼吸是生物体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2)消化器官吸取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在人体内“燃烧”,并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看图片,你知道这些呼吸器官的名称吗?

3.用一根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石灰水变浑浊。提示: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 4.调查生活中危害呼吸器官的因素有哪些,并提出保护呼吸器官的建议。 危害因素有吸烟、大气污染、环境不卫生等。建议:(1)坚持锻炼身体,提高呼吸器官的抗病能力;(2)预防感冒;(3)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保持空气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4)不要吸烟,以免烟中有害物质对呼吸器官的损害。 5.实验名称:检查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 第 2 页 共 8 页

同 方案一: 【实验仪器】水槽、集气瓶、玻璃片、胶管、水 【实验步骤】:1、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取一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再将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瓶口。 把胶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集气瓶,从胶管另一端向集气瓶内吹气。待瓶内充满气体后,在水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然后将瓶子从水中取出,瓶口向上放在桌上。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且很快熄灭。 【实验结论】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待瓶内氧气将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方案二: 【实验仪器】澄清的石灰水、烧杯、胶管、打气筒 【实验步骤】 用打气筒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直接用嘴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 直接用嘴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胶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3.心脏和血管 (1)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宽下窄,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2)心脏的内部有4个腔。分别为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3)血管是血液在全身中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它遍布在人的全身。 (4)血管分为动脉血管 静脉血管 毛细血管。 (5)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 和舒张。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6)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的气管是心脏。 (7)人体内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毛细血管。 (8)心脏和血管属于循环系统。 (9)血液把肠吸收的养料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又把全身处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交给呼吸器官、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心脏的各部分名称。

3.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说一说怎样保护心脏和血管。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我们要做到科学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不吸烟、不饮酒。 4.脑与神经 (1)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 (2)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 (3)人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三部分。 (4)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各个区域分管的工 第 3 页 共 8 页

作各不相同,主要有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等。 (5)大脑内的神经中枢包括感觉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运动中枢。各个神经中枢各有分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体活动。 2.大脑各种神经中枢的名称。

3.在玩抓尺子游戏时,你是怎样做的?你知道游戏中信息的传递路线吗?怎样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 玩抓尺子的游戏时我发现我的反应速度不断地在提高。我认为在这个游戏中首先我们的眼睛先看到尺子,视神经会把这个信号报告给大脑,大脑将抓住尺子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递给手,将看准尺子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眼睛,这样眼疾手快,我就很快地抓住了尺子,这时手再将感觉通过神经告诉给大脑。这样一次一次传递信息,慢慢就越来越快了,完成了抓尺子的游戏,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看到物体 第五课《凸透镜》 1、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 2、像放大镜这样边缘薄、中间厚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 3、凸透镜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4、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镜是凸透镜。 5、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①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②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实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猜想】:凸透镜成倒立的像。 【实验方案】:准备材料:凸透镜、蜡烛、纸屏、火柴、聚光座等。 【实验过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放置在同一直线上,使其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移动蜡烛并调整纸屏的位置。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近,纸屏离凸透镜远时。纸屏上呈现出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远,纸屏离凸透镜近时。纸屏上呈现出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 当蜡烛离凸透镜和纸屏离凸透镜一样远近时。纸屏上出现一个倒立的等大的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是倒立的。

第六课《照相机和眼镜》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包括: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四部分组成。

2、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与视网膜链接的视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人脑能自动调节倒立的视觉信号,形成正立的视觉。 3、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其镜头相 第 4 页 共 8 页

当于眼睛里的晶状体有成像的作用,光圈相当于瞳孔,胶片相当于视网膜。 4、眼球就像一部精密的照相机:瞳孔具有调节光线的作用相当于光圈;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第七课《保护眼睛》 1、眼睛常见的疾病有:沙眼、白内障、近视;其中青少年常患的眼部疾病是近视。 2、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都能看清。 3、眼睛长期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 4、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在晃动的车上看书;不在强光弱光下看书;不躺着看书;有强光时要带防护罩。 5、近视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猜想】:凸度大小影响成像清晰 【实验方案】: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过程】: 1、 点燃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使其在同一直线,调整距离,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 把蜡烛移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模糊。 3、 更换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实验结论】:近视的晶状体凸度变大才看不清远处物体 第八课《潜望镜的秘密》 1、 潜望镜是军事上用于侦查的仪器,利用潜望镜能在隐蔽的地方看清楚敌人阵地的情况。 2、 潜望镜内部有两面镜子,镜面倾斜45度角,镜面是平行的。 3、 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原理制成的。 4、绘制潜望镜里光的反射路线。

第九课《神奇的“眼睛”》 1、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研究出很多“眼睛”供人类使用,例如:商场里有监控器,医院里有电子胃镜、CT扫描仪等探究人体内部病灶;地震现场有生命探测仪,发现废墟下的幸存者;道路路口有电子监控记录交通违章;太空有哈勃望远镜,探究神秘的太空。 2、 制作望远镜至少需要两种镜片:凸透镜和凹透镜。 3、 电子胃镜由内镜、视频处理器和电视监视器三部分组成。 4、 探究一些微小的生物或者细胞时,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 5、 使用单筒显微镜时,要养成用左眼观察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知识点汇总 第10课《种子发芽了》 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