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麋鹿

麋鹿

麋鹿百科名片麋鹿-大丰麋鹿保护区提供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

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

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

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中文学名:麋鹿拉丁学名: Elaphurus davidianu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偶蹄目科:鹿科亚科:鹿亚科属:麋鹿属种:麋鹿分布区域: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目前在北京、湖北、江苏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低洼湿地和沼泽濒危等级:濒危国家保护级别:一级灭绝原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目录简介历史记载古代研究神话传说外形特征分布范围习性特征繁殖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受威胁因素在中国的灭绝与复兴种群现状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简介大丰麋鹿亮相世博园麋鹿保护突出贡献者——丁玉华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博物馆相关资料麋鹿的身世失而复得的珍兽麋鹿麋鹿回家的故事本土绝迹沦落天涯水土不服绝处逢生祖国富强麋鹿回家放养成功回归自然麋鹿之乡大丰南海子麋鹿传奇网络用语简介历史记载古代研究神话传说外形特征分布范围习性特征繁殖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受威胁因素在中国的灭绝与复兴种群现状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简介大丰麋鹿亮相世博园麋鹿保护突出贡献者——丁玉华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博物馆相关资料麋鹿的身世失而复得的珍兽麋鹿麋鹿回家的故事本土绝迹沦落天涯水土不服绝处逢生祖国富强麋鹿回家放养成功回归自然麋鹿之乡大丰南海子麋鹿传奇网络用语展开编辑本段简介生活在黄海湿地大丰保护区的麋鹿[1]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

长江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的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养了世界仅存的18头麋鹿,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中。

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

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现在的长江流域一带。

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

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

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

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

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

不过,在2009年1月8日,一队科学考察团于洞庭湖发现27头糜鹿,是全球首位发现有野生麋鹿的足迹。

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

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养。

1987年又提供18只。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大丰迁来64只。

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

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全世界也没有超过2000头。

编辑本段古代研究1)群居性与社群结构。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的注释中写道:“张鲁弟卫拒王师,夜有野麋数千冲坏卫营,军大惊。

”《后汉书·郡国志三》的“广陵郡……东阳”条注中说:“县多麋。

《博物记》曰:‘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

’”这些说明麋鹿是群居的。

《纬略》是一本讲解名词出处和意义的书,其中关于麈尾一节写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随之,皆以麈尾而传。

”麈是领头的麋,该文形象的写出了头麋与麋鹿群的关系。

2)麋鹿是湿地动物。

麋鹿在湿地生活,善游泳,遇敌害可以逃到沼泽或湖泊、河流中躲避。

《曲海拾遗》写道:“麋鹿善居泽,鹿因与居,亦善济水。

”《北齐书·李绘传》:“河间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

绘答朽曰:‘鸽有六翮,气则冲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自卫方法。

群居对麋鹿的自卫有一定意义,西汉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的《说苑·杂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说法,说明即使是凶猛的虎豹面对众多的麋鹿也无可奈何,只好悻悻离去。

4)生活能力强。

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苏台歌》中有“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居。

”说明麋鹿在有人在车辆行使的山中还可生活,可见它们的生活能力是很强的,只是人类的干扰不要太甚。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在中国,麋鹿又叫做四不像,被认为是一种灵兽。

最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护仔麋鹿体长约2米。

雄性肩高0.8~0.85米,雌性0.7~0.75米,初生仔12千克左右。

一般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

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

因在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骑,使其更富有传奇色彩。

麋鹿角倒置时能够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

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

夏毛红棕色,冬季脱毛后为棕黄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尾巴长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

雄性小麋鹿在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叉角才发育完全。

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雌麋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一般超过九个半月,而且每胎只产一仔,尚无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记载。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麋鹿群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日本也有,东海、黄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发现麋鹿的化石。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

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并寄回法国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

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

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二战结束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麋鹿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

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二个麋鹿保护区,从北京前后迁去九十多只。

目前世界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4000头。

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编辑本段习性特征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

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

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

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

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编辑本段繁殖麋鹿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求偶发情于5月底至8月。

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

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

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

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千克,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千克。

2岁时性成熟,雄性小鹿2岁长角分叉,6岁叉角发育完全,理论寿命为25岁。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野生小麋鹿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规定的极危物种,但是随着近年来其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退出了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红皮书”。

麋鹿失而复得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编辑本段保护现状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物种。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

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一些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编辑本段受威胁因素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

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1)自然因素,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