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塔额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6106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46.5公里。

县辖4乡2镇1场,50个村队(行政村39个)、5个社区,驻有兵团第九师161团,总人口6万人(含161团0.5万人)。

全县有耕地58万亩、草场707万亩,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县。

2015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4.18亿元,较上年增长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96万元,较低上年增长2.86%;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较上年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较上年增长13.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

一、历史沿革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古老的呼揭部落及塞种人就在巴尔鲁克山一带游牧。

汉朝***辖境属乌孙东境。

北周属突厥,唐代为葛逻初部游牧地。

五代、辽宋时期从服于辽王朝设立的西突厥王府。

后归西辽管辖。

成吉思汗派兵击灭西辽,地入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分封领土时,***辖境为成吉思汗三儿子窝阔台的封地。

清为蒙古、哈萨克诸部游牧散帐之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塔城直隶厅。

民国二年(1913年)属塔城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在古尔班宗设立设治局,名曰古尔班宗设治局,后改为察汗托海设治局,仍属塔城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察汗托海设治局改为***设治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治局升格为五等县***,县治察汗托海。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

1950年3月***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9年县人民政府由察汗托海迁至目前的哈拉布拉镇。

二、主体民族发展史***地域辽阔,物资丰富,境内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东乡、蒙古、锡铂、达翰尔、俄罗斯、土家、壮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55%,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10%。

长期以来,各民族相融共生,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友爱相处,为***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做出了就有的贡献。

其中人数较多的几个主体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里仅列举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六个民族。

(一)汉族清朝同治七年(1872),甘肃人冉廷喜兄弟来塔城做皮毛生意,亏本无钱返乡,被塔城直隶厅指派到新地(现团结村)开荒种地。

民国14年(1925)河北移民赵龙官等7户农民西迁***,被官府指派到哈拉布拉河西岸开荒种地,垦荒千余亩。

随后,汉族人投亲靠友,人口不断增加。

民国33年(1944)***建县时,汉族人口已增至363人。

1959年,为建设边境,保卫边境,***从山东省东明县,安徽省望江县接来青壮年500余人来本县安家落户,开荒种田。

60年代以后,从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甘肃分期分批有计划地招收青壮年来***工作。

每年还有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国家干部和职工分配到***工作。

1966年,从乌鲁木齐收容大批自动来疆人员约1000余人,同年4月接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管处分配来的60名劳动力,***汉族人口急剧增加。

到2014年底,全县有汉族人口355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

(二)哈萨克族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族陆续迁至巴尔鲁克山游牧,最多时有万余人。

光绪四年(1878)正月二十六日,甘肃总督左宗棠根据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李云麟调查塔尔巴哈台中俄情形后报称,“原塔城所居住哈萨克族有三种,其一,阿吉公所部之哈萨克,分十二克烈,素称良善,现经随地划归俄国三克烈半,其八克列半现属塔城;其一,‘黑宰’哈萨克,内有中国所设头管,年远无考;其一为拜吉格特哈萨克,淖坦汗所属,此两种人数众多,各以数万计”。

逐水草而牧的哈萨克人,遍布巴尔鲁克地区。

后来中俄边境之争和反清运动烽烟四起,致使哈萨克人难以安居,同治元年至光绪元年(1862~1875),原来居住在现***境内的哈萨克族“黑宰”部落为逃避战乱迁到“干额啉哈尔噶”等地,这段时间,巴尔鲁克、玛依勒等草原人烟很少。

1875年“穆赫”、“把拜”率领部分哈萨克人从阿尔泰西迁至巴尔鲁克,到光绪十四年(1888),察汗托海一带有哈萨克的1个“乌克尔代”(蒙古语为千户长意,隶属塔城管辖)、5个“赞格”曼别特部落和1个“赞格”吐尔图乌勒部落。

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境内有哈萨克族12993人。

1962年4月22日“伊塔事件”中,不少人去苏联定居。

1963年,哈萨克族已锐减到5688人。

后从额敏、托里陆续调进和迁来一部分哈萨克族干部和牧民。

到2014年底,全县哈萨克族人数增至18714人。

(三)回族清朝末年,境内有回族32人。

1944年后,从甘肃、宁夏、乌鲁木齐等地迁来部分回族来***经商或开荒种地。

“三区”革命时,回族人口有所减少。

1954年,全县共有回族56人。

1959年以后,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回民陆续来***安家落户,从事农牧业生产。

1980年,全县有回族人口1997人。

到2014年底,全县回族人口达到3957人。

(四)维吾尔族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南疆迁来部分维吾尔族来额敏河南岸从事农耕。

1944年***建县时,境内有维吾尔族45人,从事农业或商业。

到2014年底,全县维吾尔人口为176人,大部分居住在哈拉布拉镇,以经商为主。

(五)俄罗斯族俄罗斯族大多由于经商、战争和饥荒而流入***境内。

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全县有俄罗斯族637人,他们大多从事手工业,运输业和修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中苏双方达成协议,前后有三批俄罗斯人回国定居,致使境内的俄罗斯人口锐减。

1963年,俄罗斯人只剩8人。

1990年,境内的俄罗斯族有197人。

到2014年底,全县俄罗斯人口为232人。

(六)蒙古族成吉思汗分封时,***辖境归窝阔台汗国管理。

境内蒙古人盛极一时。

根据陈澄之所著的《塔城地区和阿山区》一文中记载,清初境内有蒙古人9977人。

后来蒙古人又陆续迁离此地,多数迁移到**县定居。

民国33年(1944),境内蒙古族仅有5人。

1990年,境内的蒙古族有135人。

到2014年底,全县蒙古族人口为148人。

三、2015年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是少数民族边境县,19个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形成了独特的爱国、戍边、援疆等文化和“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

县委、政府认识到抓好民族团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根据这一县情,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议每年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并在县委扩大会议等重大会议上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11次,通报创建活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落实推进措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二是完善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对民族团结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的,取消绩效奖励并严格追究责任。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把民族团结工作经费作为专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进一步改善充实创建工作条件,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保障了民族团结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是建立少数民族干部选拔机制,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和各族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全县在职少数民族县级领导干部10人,占总数的27%,在职少数民族科级领导干部105人,占总数的24%。

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596人,占专业人才总数的31.63%。

(二)深化主题教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一方面,围绕“七进”,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主题活动,即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进乡村,建设文明幸福的美丽农村;进社区,构建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进学校,营造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进宗教场所,培育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进企业,培育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进军(警)营,培育军民一家亲的良好风尚。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县143个单位积极申报,目前已有102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41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创建率达到100%。

深入推进“细胞工程”,在社会各层面形成了人人争当好居民、好职工、好学生,争创好家庭、好巷道、好楼道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评选好村(居)民22609人、好家庭8400户、好巷道236个、好楼道299个、好小区28个,评选比率达到91.2%。

另一方面,积极培植挖掘树立典型。

近年来,我县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3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45人。

今年,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40位先进个人,并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奖励。

通过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增强了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民族团结意识渗透到社会各个细胞。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哈萨克族医生吾哈斯,不管严寒酷暑,不分节假休息日,始终长年坚持在农牧区一线为看病不便的各族农牧民群众免费义诊,播撒医者仁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维吾尔族姑娘阿勒米拉多年如一日的赡养患癌症的哈族孤寡老人,直至老人安享晚年离开人世;被自治区妇联授予首届新疆妇女儿童慈善奖和爱心贡献奖的“爱心妈妈”社会组织,救助全县各乡场镇各族贫困学生175名,贫困家庭21个,救助资金达到16万元。

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一个个模范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和动力。

(三)加快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我们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县、法治稳边、兴旅富民”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祥和安逸的养生之都”,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先后投入3.3亿元建设重点景区,成功打造了“小白杨”哨所边塞红色游、巴尔鲁克山徒步健身游、吐尔加辽草场田园生态游等景区,巴尔鲁克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以新疆***山花节为平台,举办了放风筝表演赛、国际赛马大会、山地自行车大赛、CBA 篮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把***山花节与民俗游、自驾游、徒步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发展。

提升了各族群众对现代文化的参与度,增进了文化认同感,使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凝聚在一起。

今年,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对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给予扶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旅游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