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 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
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
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9.李白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江西省庐山15.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16.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17.清.乐钧《一翦梅》中的“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18.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藏自治区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天气特征19.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20.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自然旅游风景区:黄山22.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2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形象地说明了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24. 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2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庐山瀑布在我国的江西省:26..(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27.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8.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29.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问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绘的是天气特征30.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32.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33.“风吹草低见牛,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3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规律35.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点:是横断山区36.宋.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中的“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反映的是天气特征37.宋.惠洪《清明前一日闻杜守……》中的“云怒必是雨,风和拗得晴”天气反映的是天气特征38.毛泽东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39.李白有“二龙争雄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渝于此破曹公”中的“赤壁”位于:湖北省40.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41.诗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位于陕西省关于高中地理课改若干问题的思考佛山一中地理科组2004年9月,高中课程改革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实验省区拉开序幕。
我校作为广东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校,一个学期以来,在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稳步推进高中课改。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课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与学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也感受到课改的“辛劳”与收获。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但成长中又不乏困惑。
以下仅就高中地理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及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关于教材问题。
这次共有四种地理教材进入实验区,分别是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
四种地理必修1教材的共同点有:①以课标为依据编写,不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
②课文内容精炼,篇幅较旧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突出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删减了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点,每本教材都控制在100页左右,利于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③表达形式多样,继续保留了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的学科特色,而且图表系统更为丰富充实。
④活动性课文比重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
四种教材都在探究式学习素材设计上花了很多功夫,且各具特色。
如有的以“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问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呈现;有的则以“双系列”的呈现方式,即在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
我们姑且将以上呈现方式各异的探究性学习素材统称为“活动性课文”。
这类课文所占篇幅的比重都在1/4以上,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的基本理念。
⑤突出典型案例剖析。
地理1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但教材并未也不可能穷尽地球表层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而是以典型案例形式,揭示最基础核心的自然地理知识。
当然,四种教材还有很多的优点和各具个性的地方,这里不一一赘述。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以下的一些困惑。
1、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解释是否需一致?广东省是以地级市为单位,选用不同版本教材。
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会以本市所选用教材为基础,再参考其他一两种版本,以取长补短。
我们发现,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律,四种版本的解释并不一样,有的还差异很大。
以下列举几则。
从教学实际出发,基本的地理概念既要科学严谨,也应力求表述完整一致、简明清晰。
当然在文字表达上可以有所差异,如“水循环”之概念1和概念2,但差异不要太大,如“水循环”之概念3及“自然资源”的两个概念的文字表述均有较大差异。
对于基本地理规律的描述,则应尽可能一致,以免产生歧义甚至误导学生。
如地域分异规律,每种版本的教材描述不一致。
的差异。
正是由于文字表达的差异,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在回答同一道测试题(见下题,04-05学年广州市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模块质量抽测第19题)时,答案明显不同。
某地理考察队沿【图8】AB一线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沿AB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更替,这反映了A.经度地带性规律B.纬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山地地带性规律20.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地形该题考核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对于该条标准,几种教材的描述虽正确但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