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P56)1、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哪个层次货币的流动性最大,哪个层次的计量口径最大?答:目前我国将货币层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货币)=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其中,M0的流动性最大,M2的计量口径最大。
2、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针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国际协议形式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主要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制度。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各国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区域性货币制度: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制度。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从而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
流通手段: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中介,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商品流通的手段。
贮藏手段: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世界货币:某些国家的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可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
4、国家货币制度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具体见书本49-51)演变顺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银本位制是指中世纪,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基本内容为: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和银同时作为货币制度,流行与16——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西欧各国。
金本位制: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货币制度,是指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各国采取的货币制度,即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以美元为中心。
(2)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
6、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何区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1)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以美元为中心。
(2)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
牙买加体系:(1)牙买加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可自行选择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仍为主要的国际货币(2)牙买加体系中汇率安排多样化,出现以浮动汇率为主,盯住汇率并存的混合体系,亦称“无体制的体制”,各国可自行安排汇率。
(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第三章汇率与汇率制度(P76)1、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对进出口的影响一般来说,本币贬值,意味着可以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升值,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然而,汇率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有一个伴随条件,即进出口需求有价格弹性。
概括的说,如果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即需求价格弹性大,那么,一国汇率贬值和相应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则可以刺激出口;而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则可以有效抑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减少进口数量。
(二)对物价的影响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贬值可能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价格上涨。
反之,本币升值,进口商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从出口商品看,汇率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从而抬高其国内价格。
汇率的变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波动,其后果就不仅限于进出口,而是将影响整体经济。
(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汇率的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
短期资本流动则受汇率的影响较大。
若本币对外贬值,则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算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
这又进一步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会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
反之,当本币对外升值时,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以本币计算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的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有进一步上升的压力。
(四)汇率与金融资产的选择由于汇率的变动影响本币资产的收益率,因此本币汇率升值,将促使投资者更加倾向持有本币资产;相反,外币汇率的升值,则会导致投资者将本币资产转换为外币资产。
2、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各自的利弊是什么?两者相比浮动汇率制的优点:(1)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即外汇市场上出现外汇供不应求时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就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本币贬值,可以刺激外汇供应,抑制对外汇的需求,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但固定汇率制下不能通过汇率的变化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2)减少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
在固定汇率制下,投机者常常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对软货币国家的冲击很大;国际储备大量流失,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由于软货币的汇率会即使贬值从而可化解国际游资的冲击,且货币当局无必须进行外汇干预的义务,不必保留过多的国际储备。
(3)内外均衡易于协调。
在一国经济出现衰退和国际收支存在逆差时,在固制下只能通过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但这会加剧经济衰退。
在浮制下,国际收支刻有汇率来调节,避免资本流动对政策效能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对外均衡,国内均衡则可依赖财政货币政策,内外均衡就不致发生冲突。
浮动汇率制的弊端:(1)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浮动汇率助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3)浮动汇率可能引发货币之间竞相贬值。
(4)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第四章信用与信用体系(P107)1、信用形式有哪些,及其各自含义。
商业信用:是指在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卖方以商品形式向买方提供的信用。
(赊销是商业信用中最典型的形式)。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政府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活动。
消费信用:又称消费者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和借贷活动。
包括国外借贷和国际直接投资。
2、如何准确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区别: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券债务关系。
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因此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无中介参与,凡无中介参与的为直接融资;凡有中介参与的为间接融资。
3、谈谈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的关系?商业信用:是指在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卖方以商品形式向买方提供的信用。
(赊销是商业信用中最典型的形式)。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关系:P914、如何看待消费信用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1)消费信用与宏观经济调节消费信用是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调整消费信用的规模和投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有利于市场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消费信贷除了能够调节总供求外,还能针对某些领域和部门进行结构上结构,从而起到促进或者限制某些领域或经济部门发展的作用。
(2)消费信用与生民周期内的财务安排一般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储蓄为未来储备一笔资金,以应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亦即将当期收入延迟消费、满足未来消费的资金需求。
(3)消费信用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①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倾向于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容易导致虚假供求,向生产者传递错误信息,导致某些消费品的生产盲目发展,严重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产品的大量积压。
②过量发展消费信用很容易导致信用膨胀。
③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如果消费信用的借款人对未来预期收入发生严重的误判,则会使得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重,甚至会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第五章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P139)1、试评述利率决定理论发展的脉络。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它是研究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指出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直接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
(2)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流量导致的资金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流量导致的资金供给则是利率的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货币供给量由货币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4)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该理论认同实际利率理论提出的储蓄和投机决定利率的观点,但认为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同时认为凯恩斯指出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际因素是错误的。
该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因而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5)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该理论分析利率时,加入了国民收入这一因素,认为利率是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的。
2、什么是利率的风险结构?答:相同期限的金融资产,可能因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的利率,亦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1)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不能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变现能力弱或者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3)税收风险:(4)购买力风险与“费血效应”(5)汇率变动风险与利差3、利率作为经济杠杠具有哪些经济功能?(P131)(1)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2)利率与借贷资金供求(3)利率与资产价格(4)利率与社会总供求的调节(5)利率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4、费雪效应与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