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六、论述:(共1题,每题12分,共12分)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试论述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费雪方程式为MV=PY;剑桥方程式为M=kPY。
很容易认为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
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第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制度支付过程,忽视人的作用;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保有货币的成本与保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人的意识及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力。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没有区分真实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需求,因此,交易次数、交易数量及价格水准的变动都能影响货币需求量。
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产物,认为微观主体要在保有货币的利弊因素权衡中决定货币需求。
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是真实货币需求,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价格水准的变动只影响名义货币需求量。
第四,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没有对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所起的作用作明显的区分;剑桥方程式则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同样重视,并以之作为决定价格水平的分析基础,使货币价值的决定与商品供求决定规律相吻合。
2、试论述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强制储蓄效应(1)当政府为赤字而向央行融资时,货币发行增加引发通货膨胀。
从而把家庭和企业持有的部分货币收入转移到政府部门,这部分收入就是通货膨胀税,它以隐蔽的手段增加了政府的投资。
(2)政府为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时,采取直接压制消费的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或直接控制工资总额的增长,强制压缩消费基金,将个人储蓄转化为政府储蓄,从而形成强制储蓄。
(二)收入再分配效应再物价上涨过程中,一部分经济主体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另一部分经济主体的实际收入下降,这种由于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具体而言:(1)收入由工资取得者向利润获得者转移。
利润获得者当中,垄断厂商可以大幅快速提价,所以可得到好处;公子收入者当中,由强大工会依靠,由专业技术的人可以得到较高的工资,从而受损较小。
(2)债权人的利息收入收到侵害,而债务人得到好处。
(3)就政府与公众而言,收入从公众到到政府转移。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或财富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会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资产的调整。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一般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有的货币价值增长的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率,有的资产价值增长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同一实物资产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货币价值的升降,较之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
金融资产的情况比价复杂,面值和收益稳定的各种金融资产,其价值随着物价上涨而下跌,因此,持有这类资产的人会遭受损失;而对于收益、价值不稳定的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会呈上升趋势,但其收益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并非一致,持有此类资产的人是否获益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变化。
正是由于各种资产在通货膨胀发生时的资产价值和收益会发生变动,资产持有者会根据市场情况对资产构成进行调整直到达到新的均衡。
1、你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试述理由。
(1)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涵义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
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
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内生变量也就是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由经济体系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
从金融领域来看,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资产规模要受到存款的资产偏好和银行贷款、投资机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创造能力也会随着其贷款融资活动的增加而提高,而社会公众资产偏好导致的资产结构又是现实经济运行经常调整变化的结果,这就使货币供给的变化具有内生性。
力主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不等于否认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
只不过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地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效应。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储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因而,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合理货币需求量,然后再由中央银行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
如果货币需求量是合理的,则当货币失衡时,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手段的实施加以矫正。
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并不否认经济系统中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只是表明实际经济活动中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那么强。
(4)货币供给量:融内生性和外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变量。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
因为货币供给形成的源头——基础货币——是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
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政策工具对社会的货币量进行扩张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
另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货币当局的政策变量,其间还受别的经济因素(例如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偏好和资产选择等)的影响,尤其是货币乘数更是一个由多重经济主体操作,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这表明,货币供还是带有内生变量性质。
2、试论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各自的效应。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也即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们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策略、措施。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商业银行现有准备金和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而与市场上的长短期利率的变动则是成正比例。
正是如此,中央银行就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银根松紧情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借以发挥宏观经济与金融的作用。
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用于货币管理的力量强大,各国中央银行并不经常使用。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工具的运用应适应两种需求:第一,需要大量吸收或大量补充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时。
第二,货币政策作重大改变时。
当中央银行要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就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反之,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则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二)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借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一般地,企业单位可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商业银行申请贴现贷款,这样,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商业票据,当商业银行感到资金紧张或短缺时,就可以将这些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以获得所需资金。
因此,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扩张或收缩对商业银行的信用。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融资的成本提高了,因而相应地就会提高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而引起整个市场利率的上升,这样,借款人就会减少,起到紧缩信用的作用。
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可起到扩大信用的作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起到调节信用与货币供应量作用的一种业务活动。
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要收缩银根时,则可在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收回货币;反之则购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
一般来说,在上述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重要、最常使用的一种,这主要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几个明显的、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商业银行以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获得所需资那样,中央银行只能以贷款条件或调整贷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无法明确地控制其数量。
2、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就可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期望的规模内。
3、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骤也可随意安排,这就保证了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4、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调节方向时,业务转换容易进行。
5、中央银行可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不像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样对货币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
6、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再贴现率实际是给市场一个货币政策已经发生变化的信号,会使人们采取预防性措施,导致社会公众的预期心理,而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这样,货币政策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The Asset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