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6《巨人的花园》导学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6《巨人的花园》导学案设计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童话王国,以及一些常见的卡通人物。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喜欢的童话。
2.导入新课:
作者相机介绍作者王尔德。
阅读了原著《自私的巨人》,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是否应和原著一致?
1.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童话,如《丑小鸭》《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快乐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个别学生借助教师的追问,简介喜欢的理由。)
(4)最终,巨人做了什么改变?
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诸多的问题,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当场就让学生相互解决,把一些与课文重点相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下来,在精读环节一一解决。
在解决疑惑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看看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哪些小节中,以此来学会给课文的段落概括意思。
四、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内容(用时:8分钟)
26巨人的花园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巨人的花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字,会写“柔嫩、丰硕”等13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花园的不同景色和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不同变化。
3.通过朗读、品味,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3.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学生读诗歌,思考问题。
诗歌中提到的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2.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并进行交流。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品味暖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花园的不同景色和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不同变化。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原文读一读。(师生)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体现花园景色变化的语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2.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的作用。课件展示:小男孩伸手搂住巨人,亲吻着他的脸颊。
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当初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时,可能会说些什么?
3.指导朗读描写巨人醒悟后的言行的句子。讨论:此时,你觉得巨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4.课件出示描写巨人醒悟前后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说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朗读带有生词的长句,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硕”读shuò,不读suò。
(2)“允”读yǔn,不读rǔn。
(3)“颊”读jiá,不读xiá
教师指导书写:
(1)“牌”字的左边“片”的笔顺为:撇,竖,横,横折。“牌”的第十画是撇。
(2)“啸”字的最后四笔是撇、竖、撇、点。
五、总结设疑(用时:2分钟)
教师总结设疑:
巨人回来前花园如此的美丽,为什么巨人回来后花园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呢?
熟读课文,画出描写巨人回来后花园变化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读一读,并且按自己的理解作批注。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课下联系课文思考,最好能圈画出相关语句。同时,以设疑来结束第一课时,实际上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8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关键笔画的书写进行交流。
3.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繁、漫、灭、藤、萝、膝、涛、躲”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教师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识字表读准字音。
2.开展小组学习生字活动:
(1)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交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藤”“萝”,运用对比识字的方法比较“漫”和“慢”“膝”和“漆”,运用拆分法识记“繁”“涛”,运用字理图识记“灭”。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读通诗歌。
一、母爱话题,引起思考(用时:5分钟)
1.谈话指导:你觉得妈妈爱你吗?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介绍作者冰心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作品中对母爱的赞美。
3.板书课题《短诗三首》。
1.学生针对问题结合“母爱”谈话。
2.汇报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3.学生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母爱。了解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为学习诗歌内容作准备。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用时:10分钟)
1.整体感知,体会对比写法。
2.组织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3.引导学生合作演课本剧;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对文中的人物议一议。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对比描写的词句。
2.小组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时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
3.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演课本剧。
(2)小组评议课外积累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
学生表演课本剧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抓住人物特征,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去表现。
四、布置作业,积累延伸(用时:6分钟)
1.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读一读。
2.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1.课件出示“学习导航”,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初读课文。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牌”“惩”“啸”的笔顺及“硕”“允”“颊”的读音。
3.教师引组合作学习。
(1)圈出生字、新词。
(2)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生字表,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也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2.学生汇报交流:原著的题目直截了当地突出了主题和人物特点,而改编的课文题目更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1.喜欢童话的理由可以从童话的语言特点、故事情节、人物精神、主旨等方面去阐述。
2.在介绍作者王尔德的时候,可以相机介绍童话,比如丹麦的《安徒生童话》、中国的《叶圣陶童话》、德国的《格林童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学生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学生注意书写“繁”的下部,不要写成“系”;“藤”的下部右边的“氺”不要写成“马”或“水”;“膝”右部的“氺”不要写成“水”。
3.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逐一练写。
5.学生互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大胆设疑。
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一个自私的巨人禁止孩子进入花园,导致花园长期处于冬天。他醒悟后,拆除围墙,让孩子们涌入花园。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1.初读环节比较耗时费力,但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认真做好了预习,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其中。
2.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叙述语言尽量简洁。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用时:10分钟)
2.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巨人回来前后,花园的景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种变化与巨人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时,不必要求过高,说出大意即可。
2.设疑时,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自行探究解决。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涵(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第3~11自然段,找找巨人回来以后,花园的变化。说说巨人在行动和思想上有哪些变化。(课件辅助)
1.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2.写一写自己在童话里受到了怎样的启示,也可以为童话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读给他人听,一起分享读童话的快乐。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知名的中外童话,让学生去阅读。
9短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短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能根据具体生字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1.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氺”的书写,不要写成“水”。
2.学生在书写“繁”时,结合识字的拆分进行书写,不要多写撇。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1.学生针对老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繁星》,了解更多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展开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诗歌的朗读,巩固字音。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意象,展开联想,感知诗人的内心情感。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师)
3.预习课文,阅读冰心的作品。(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