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

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

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

号称百菜百味。

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

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

如蛇、鼠、蝙蝠。

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

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

配以点心、粥品。

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

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

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

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

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

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

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

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

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

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

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

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1)中轴线鲜明。

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

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3)廊道贯通全楼。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干栏式民居—广西、四川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 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

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

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

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服饰的起源1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

“出于羞耻感而遮体”。

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

”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2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

“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

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

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

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

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

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

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

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服饰的功能1实用功能;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说:“衣,依也,人所依以避风寒也。

”王充《论衡》中说:“夫衣与食俱辅人体,食辅其内,衣卫其外。

”衣服和食物一样,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用是衣服的第一要素。

2标志功能;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服饰是一个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故世俗社会有“只认衣服不认人”的说法。

“君子小人,物有章服”例如,黄色,尤其在唐代之后,就已成为天了、帝王的专有色彩了.个仅平民百姓不得穿黄色的衣服,即使品位很高的官员也必须奉守此法,不能僭越,否则会犯下“犯上”的滔天大罪,遭致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惨祸。

又如紫色:紫色是吉祥之色,紫气被称为瑞气,天上紫微星,人间紫禁城.都是王者之象,王者之家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大官穿紫袍,因而普通老百姓也禁用。

流风所及,直到如今民间也以紫为贵,俗语所说的“红得发紫”,“紫气东来”,都是紫为贵色的注解。

同时衣服还是区别身份、职业、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邮局职工的橄榄绿、军队的黄绿相间的迷彩服、医生护士的白大褂等许多职业装。

现在,在一些国家,衣服成了不同阶层的代名词:“蓝领阶层”、“白领阶层”3审美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

例如在《左传·闵公二年》云:“衣,身之章也。

”服饰可以把人打扮的更加美丽。

现代社会,人们买衣服、选首饰,首先需要考虑衣服的款式、色彩,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

”一、交通民俗概述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

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

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 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

分民间和官方两种。

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 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 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

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4 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 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

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 外交 a汉张骞西行 b郑和下西洋 c马可·波罗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

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