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中国史期末考试参考题

简明中国史期末考试参考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导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原始社会一般掌握:原始社会分期。

主要文化遗存的大致情况:原始群前、后期的代表性人类化石的名称,发现地点,距今年代,相当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时期,婚姻状态。

(例如,北京猿人的婚姻形态处在杂交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性文化遗传的名称,发现地点和分布地区,距今年代,相当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时期,婚姻状况。

(例如,著名的文化遗存半坡村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繁荣时期。

)从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看“劳动创造人”。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夏商一般掌握:夏朝和商朝的社会性质。

夏朝的国家机构、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周武王伐纣、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甲骨文的内容、作用。

了解禹、启、汤、盘庚。

第三编(上)封建领主制社会第一章西周春秋战国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

秦孝公在位时,决心彻底改革,于是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制定二十级爵,即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

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

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县设立令以主县政,设丞以辅佐县令,设尉以掌军事。

实行什伍制度,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

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即在全国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社会方面:主要是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意义:这次变法促使秦国的国势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重要名词: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各大国都争当霸主。

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

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

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初税亩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

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五经》一般掌握:西周分封制的性质、基础,分封的对象与方式,分封制的作用;主要封国的名称、地点。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井田制的性质、含义。

邗沟与都江堰。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和大致经过。

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左传》与《楚辞》。

第三编(下)封建地主制社会第四章秦汉重点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形式及其意义。

提要: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均有皇帝亲自决定。

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是奉常、郎中今、卫尉、太仆、选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宗正。

三公九卿及列卿各有自己的机构。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

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

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中朝。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就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原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把“中朝”作为决策机构。

设置刺史。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

另外,还在国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七郡。

颁行《推恩今》和《附益之法》。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越分越小,中央的直接辖地不断扩大。

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

严刑峻法。

增加律条,重用酷吏,以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在征兵之外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孤儿等三支待从军。

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

文化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财政方面: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困难。

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财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名词:焚书坑儒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昭君出塞: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即“昭君出塞”。

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

王昭君和她的亲属三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

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他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

该书被后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前者论述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后者论述妇科、内科等多种常见病。

它为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丝绸之路一般掌握:秦统一货币和文字的大致情况。

秦修长城的起始地点。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领导人、主要战役、地点。

七国之乱的原因。

王莽改制的大致情况。

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口号、利用宗教的名称。

了解张骞、张衡、张仲景、王充、蔡伦、班超。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重点掌握: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演变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

重点名词:户调式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九十余万大军南下,企图消灭东晋。

东晋派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

两军在肥水激战,前秦大败。

苻坚逃回北方。

此后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齐民要术》《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所撰地理学专著。

全书系为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一书作注,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一千几百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城邑、关津等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

三国鼎立一般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曹魏屯田的大致内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五胡的名称。

“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

了解祖逖和桓温。

《神灭论》、《水经注》的作者。

第六章隋唐五代重点掌握:隋前期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创立科举、改革法律、改革府兵制)唐初重要制度:均田制、租庸调法、中央和地方官制、府兵制、唐律。

隋唐科举制度。

唐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内容。

例如,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唐代府兵制的主要内容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作用。

贞观之治主要内容。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重要名词:开元之治武则天《通典》:唐代杜佑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政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

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代宗时。

对每一个制度的记载都原原本本,比较详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编纂方法。

安史之乱一般掌握:大运河的起始地点、各段名称。

隋末农民大起义中首先起义者、三大农民起义军的名称、领导人。

了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玄奘、鉴真。

唐代、五代的大文学家、大书画家的姓名及代表作。

第七章宋辽金元重点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其结果。

元朝的民族等级制。

元朝为了制造民族矛盾,对人民分而治之,以巩固其统治,把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

蒙古人为第一等,是占统治地位的等级,拥有种种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

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西域人、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为第二等,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汉人为第三等。

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为第四等,地位最低。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失败原因。

背景:冗官员冗费。

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多,农民起义、庆历新政失败内容:经济: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军事:将军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谓变法只是对封建统治的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因此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所以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三大发明的西传及其意义。

重点名词: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在辽圣宗及肖太后率领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宋真宗也北上抗辽。

辽军至澶州受挫,双方对峙。

后来双方议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

史称“澶渊之盟”。

行省制: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其他地区则设十行省。

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

行省是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

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

《资治通鉴》一般掌握: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和改革的大致经过。

靖康之难的时间,大致经过。

了解岳飞、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黄道婆、沈括、马端临、郭守敬。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内容影响。

理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

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农桑辑要》。

第八章明清重点掌握: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

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

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

这些都有利于使一部分人相对摆脱封建国家劳役的束缚,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