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海历史文化

威海历史文化


刘公岛在威海城区东部,威海湾口中央。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 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 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 大风,狂风卷起巨浪,无情地扑向商船。船上的人们奋力地与风浪搏 斗,祈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 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到哪里去找可以避风的地方呢?人们失 望了,纷纷祷告苍天保佑。但无济于事,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大, 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掀到浪峰之上,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之 中……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几天几夜过去了, 风浪仍不见停息。船上的桅杆被风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 了控制,象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 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倚在舱板上,任凭船只随波逐流。 天色又渐渐地黑了,月亮渐渐升了起来,只见天海间漆黑一团,伸手 不见五指,只有风浪依旧在夜幕中呼啸着。 突然,在绝望中,不知是谁惊叫一声:“看,前面有火光!”众人忙 起身寻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在风浪中时隐 时现。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众人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饥饿 和疲劳,拼力将船
• 北洋海军提督署 • 丁汝昌纪念馆 • 威海水师学堂 • 铁码头 • 炮台 • 龙王庙
北洋海军提督署
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 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 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整体建筑 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 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 画栋,结构严整。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 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 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北洋海 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边门,分别 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 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 楼。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西辕门以 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中。该馆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对 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 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该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 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 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该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 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 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 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 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 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 。整个展馆分为 “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 这五个部分。该馆陈列展览 由国内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总公司高水准设 计、制作 ,综合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代表了当今陈列馆展览的最高水平,融真 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 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著 名作家陈云和写诗《刘公岛》,称之“一艘永不沉没的军舰 经过滚滚的甲午风云 疾驶 行进 甲板上 站着中国近代史曾一度威风凛凛 站着丁汝昌 站着邓世昌站着中华民族的 不屈精神”、“刘公岛 腐败社会的见证刘公岛 一代英烈的化身”。该馆陈列展览由国 内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总公司高水准设计、制作,综合运用先进的陈列 展示手段,代表了当今陈列馆展览的最高水平,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 于一体,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该馆在参观游览软硬件配备方面, 注重人性化服务,实现全馆无障碍参观服务,展厅配备中央空调,设有观众休息区, 整体游览环境舒适宜人。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占地约20000平 方米,现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堞墙、小戏台和马厩等,这是目前 国内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水师学堂。当时,水师学堂总办由提督丁 汝昌兼领。1889年冬,从上海、福建、广东等地招收学生36名,另 有10名学生附学,共46名。1890年5月,海军学校开始授课,课程 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等,并配有敏捷、康济、威远、 海镜四艘练船,供教学用。水师学堂共开办四年,毕业一届30名驾 驶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2004 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修复开放。
炮台
刘公岛上有清代炮台6座,分别位于黄岛、麻井子、旗顶山、迎门洞、 东泓、南嘴,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除炮
台外,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 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 其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令人赞叹。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 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 物馆之林。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 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 东泓炮台、日岛炮台等共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开 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 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 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 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该馆利用原北洋海军提督署等清代建 筑为陈列展示场所,将传统陈列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通过文物、 图片、蜡像、沙盘、模型、影视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 争的历史原貌,使人身临其境,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直观的历史场景与 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了陈列展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列展示主要包 括北洋海军陈列、礼仪厅复原陈列、威海卫之战陈列、北洋海军将领会议蜡 像厅、丁汝昌殉难处、济远舰打捞文物展、复制克虏伯大炮、丁汝昌生平事 迹展、北洋海军将士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甲午战争史研究成果展 等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公布 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 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 中宣部公布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 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之一。1994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
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 岛屿,那火光就在岛上闪烁。终于船靠岸了,艄公们下船寻着火光走 去,不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屋,窗前亮着灯光。艄公们急忙上 前敲门。片刻,门开了,一位老翁出现在门口。众人一边打躬作揖, 一边诉说他们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舍一些茶饭。 老翁爽快地答应,并呼一位老媪出来与众人相见。众人随老两口进屋 后,发现屋子里虽不算宽敞,却十分古朴可亲。老翁一面安排众人歇 息,一面吩咐老媪生火做饭。只见老媪从里屋挖出一碗米,洗好后倒 进锅里。众人见了,心里在嘀咕:“区区一碗米,怎能解众人之饥?” 艄公们虽然饥肠辘辘,却又难于启齿。不一会儿,饭熟了,老翁招呼 大家吃饭。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众人心 里暗暗称奇,但也不便询问。 饭后,艄公们感激不尽,向前拜谢道:“救命之恩,永志不忘。不知 此为何地,老丈贵姓?”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 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风息浪小,红日高照。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 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 鸟语花香。众人这才醒悟,皆曰:“我们大福,遇到神仙了。” 后来,这条船再次经过这里。艄公们又上岛寻找,岛上依然是树木葱 茏,鸟语花香,但仍不见老翁老媪和那栋房屋。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 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祀刘公刘母泥塑 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 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 刘公岛了。
铁码头 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由道员龚照玙 主持设计建造, 1891年竣工。铁码头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 六 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 船。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 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人民 海军所使用。
威海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三 代,今市境为东夷之地,属青州,有菜夷聚居。北齐天统四年(568 年),设文登县,今市境尽属之。此后,朝代更替,但隶属文登县未 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威海 即由此而来。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 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 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 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 文登专区撤销,今威海地域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 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今威海地域 属之。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 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设为环翠区; 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 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 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