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学案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

清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

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

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

”没有一种幸福是天生而来的,没有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怎么会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
(一)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
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词牌始于宋。

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简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二)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又名蝶恋花,更详细资料参看词牌-蝶恋花
▼简析:这首词写对远方情人的怀念。

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由望远而怀远,“烟光残照”、“无人会、登临意”只能憋在心里;下片“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绪。

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分深刻而形象地写出了对爱情的专注,真可谓刻骨铭心!此二句亦将全词感情推向高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这二句,谓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的第二种境界。

这说明作者的概括能力很强,能逼真地写出某种精神状态。

(三)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名。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简析: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我们久吟不衰的名句。

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我们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

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

词中在“灯火阑珊”的“那人”,不用说是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在词的最后才于模糊的昏暗之处露了一下脸。

然而我们感觉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而又有几分淘气的女孩子。

等她的人在明处,她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但她却不急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着急的样子,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等到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

那个青年男子呢,元宵节热闹的盛况他视若未见、毫不在乎,他只关心那些花枝召展从他面前飘然而过的少女,急切地想从中寻出那张可爱的熟悉的面孔。

假若寻不到自己心爱的人,那么整个元宵佳节将黯然失色,所有的热闹只会让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单。

只有与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见,整个欢乐的场面才会被激活,才会真正享受节日带来的双倍的欣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