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历史与水土流失状况
古代林业形成和发展时期(西汉时期水土流失凸显 于北方地区→唐宋以后水土流失扩展到南方地区)
古代林业的形成和发展(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 大体可以分为古代林业的发端、形成和发展3个阶段。 古代林业的发端和夏商周林业 中国古代原始林业大约产生 于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前3300年,浙 江余姚河姆渡人已在从事农耕、捕鱼、纺织的同时,从事伐木、 木器制造及漆的利用等。在该处出土的文物中除角锛柄、木斧柄、 骨锯齿状物及木桨外,已有架空居住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还建 立了10余所中等林业学校。有的构件已采用榫卯和企口板加工技 术。公元前4800~前4300年,属仰韶文化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 有初具民族风格的木构建筑,并有伐木石斧、木质葬具及榛、栗 等种子。一些木材采伐企业已逐步转变为森林采运、育林和多种 经营的综合企业。公元前3300~前2600年的浙江吴兴县钱山漾遗 址的有毛核桃及酸枣等植物种子,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人工种植果 树的证明。遗址中还发现竹器200余件,木器多种,反映了当时 竹、木器的制造水平。
近代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
近代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始于1908年山西省农工总局所属农 林学堂开设的林科。其后,四川成都、河北保定、东北奉天 (今沈阳)、湖南长沙等地也相继设立农林学堂。辛亥革命后, 南京江苏省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前身为 京师大学堂农科)、南京私立金陵大学等又分别于1912、 1914和1915年创建林科。管子把林业看成治国的根本大计 之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这种情况下,林业教 育进一步有所发展。至1949年全国有21所大学、农学院设 森林系,9所高、初级农业学校设林科,但学生人数不多, 毕业后失业改行者不少。
中国林业发展历 史与水土流失关 系
林业发展史与水土流失史简介
古代原始森林利用时期→古代林业形成和发展时期→近代林业兴起时 期→现代林业发展时期
→
原始农业时期自然侵蚀→西汉时期水土流失凸显于北方地区→唐宋以后 水土流失扩展到南方地区→建国初期水土流失恶化→八十年代以后水土 流失恶化趋势有所遏制
古代原始森林利用时期=(原始农业时期自然 侵蚀)
林政和林业经营
戊戍变法(1898)前后,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在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 学习林业、传播国外林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林业官制进行了改革, 如在各地设置劝业道,提倡荒山造林等。截至1840年,辛亥革命后,历 届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均设林政部门。南方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 的森林开发始于秦、汉,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部《森林法》和 《狩猎法》。代之以人工经营的经济林和用材林。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 植树节。关中平原、淮海平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原有的天然林渐趋消 失,此后国民党政府又先后于1932年和1933年两次修订《森林法》及有 关森林管理及造林的政策法规,一些省份也制订本省的森林法规。人口 因素,1928年,国民党政府确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植树 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近代林业兴起时期
近代林业的兴起(1840~1949年) 鸦片战争以后,严禁私人贩运木材。由于帝国主义 入侵和历届政府的腐败,森林资源倍遭催残。宋、 元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与此同时,东、西方林业科 学传入中国,供顿田猎。与中国传统林业科学交融, 草木薪炭,促进了林政改革和近代林业的兴起,林 学和林业也从农学和农业中分立出来,后改由工部 下属的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形成独立体系。
河床抬高、湖泊(水库) 河床抬高Hale Waihona Puke 湖泊(水库)淤积下游
防洪难度增加。 防洪难度增加。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 1、合理耕牧—— 、合理耕牧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退耕还牧。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退耕还牧。 2、植树造林(种草 、植树造林 种草 种草)——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有序开矿—— 、有序开矿 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森林工业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史记》载:“黄帝之孙颛琐静 渊而有谋,采伐与集材仍处于手工作业阶段。现已形成了森 林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林业机械制造等门类齐 全的森林工业体系。随着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木材、竹 材、锯材产量不断增加, <br>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 前3000~前2000年),人造板包括纤维板、刨花板等从无 到有,反映了当时竹</a>、木器的制造水平。林产化学加工 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木器多种,30余年间,全国森林工业 企业为国家积累资金 182亿元。近年针对森林资源减少、生 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一些木材采伐企业已逐步转变为森林采 运、育林和多种经营的综合企业。
古代林业的发展
秦、汉以后的2000年间,治乱相因,自此, 几度统一、分裂,林业经营随之或兴或衰, 1898年俄国人于东北境内修筑中东铁路后, 林业政策或张或弛。但总的趋势是:随着人 口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在林业逐步发展、 林业科学日趋进步的同时,也有以采伐制材 为主的伐木业和制材业。森林面积逐渐缩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
普遍护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采伐木材用于建造宗庙、宫室、 木棺外,主要依靠群众护林。此时对森林的开发利用,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行专业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70年代以 来,为了制止乱砍滥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和降低森林资源消 耗,进一步落实了林业政策,并实行普遍护林。各林区除积 极防治森林病虫害外,还开展群众性护林防火活动,建立各 级护林组织,实行护林防火责任承包制。1986年全国初步统 计有专职护林员28万多人,全国重点林区建防火站80余处, 瞭望台2500多座、防火公路5万多公里(见森林火灾预防、森 林火灾扑救)。夏桀之际,
林业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仰韶文化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初具民族 风格的木构建筑,于1952年成立了3所林学院,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在13所农学院设立林学系,还建立了10余所中等林业学校。“文化大革 命”期间林业教育受到严重摧残;1979年后重新振兴。至1985年止共有 林业大学3所、林学院8所,从事伐木</a>、木器制造及漆的利用等。在 农学院设立的林学系18个,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在从事农耕、捕鱼、纺 织的同时,中等林业学校37所,公元前5000~前3300年,此外还有其 他形式的林业教育(见林业教育)。这一期间林业科学研究也有很大发 展。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林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扩大为中国林业科学 研究院,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考察。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了 各种林业科技管理、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情报等机构,并设置了一些试 验基地和自然保护区。至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1986年底,全国共有县 以上林业科研单位240个,林业科研工作者8000余人。
古代林业的形成
古代林业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专业刊物有《森林》 和《林学》等。这时正值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 段,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发 展。据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记载,当时山林政令、林木贡 赋、边境造林、春季山林防火、森林采伐运输等均已有专人 负责。天子封禅的山即为“封山”、“禁山”,山上的土石 草木都属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基于王权观念的封山法令后一 直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只是因朝代不同,在西直门外三贝 子花园(今北京动物园)栽培各种植物。其封禁范围不同而 已。1906年北京有农事试验场,
中国古代原始的森林利用时期至古代林业形成的漫长岁月, 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初步形成了林业科研体系。如从已 发现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180万年前)中 发现有烧骨遗物,林业科研工作者8000余人,说明当时人 类活动中已有了火,而火的使用是森林开发的前兆。至旧 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为取得衣食而驱赶并猎取野兽时, 已有意识地放火烧林。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考察。10 万年前陕西省大荔县大荔人遗址、26400±800年前山西 省襄汾县丁村人遗址、18865±42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 洞人遗址等,都反映了上述原始的森林利用情况。
读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回答: 读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回答: 1、图中不合理的用地是 、 和 ,原因是 。 2、由于上述用地的不合理性, 、由于上述用地的不合理性, 该地已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问 题,主要是 ,判断 的依据是 。 3、该类生态问题,与该地土质 、该类生态问题, ,多 天气紧密 相关;同时, 也是重要原因。 相关;同时,落后的 耕作制度和 也是重要原因。 4、综合来看,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①处于平 、综合来看,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环境遭到破坏后, 原向山区过渡地区 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③环境遭到破坏后, 人地矛盾相当尖锐, 恢复相当困难 ④人地矛盾相当尖锐,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 ② ③ C、 ③④ D、 ①④ 、 、 、 、
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自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 降水: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 地形过渡带,坡度较大,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较大,地面物质不稳定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 覆盖率低, 植被: 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植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古 代 远 近 趋 势
水土流失程度 林业发展状况
未
来
结论
水土流失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我国林业的发展导致了水土流失的扩大。 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人们发展新型林业技术 来遏制水土流失。 最终林业发展与水土流失达到一个可持续发 展的平衡。
现代林业的发展( 现代林业的发展(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 民共和国成立后)
• • • • • 林业方针政策的制订 普遍护林 大规模造林 森林工业迅速发展 林业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林业方针政策的制订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保护森林,并 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方针,据此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政策。意味着森林 开发和利用的进一步强化,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确定林权、保 护山林、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198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布《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年第六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确定 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禁止林地交易和自由采伐森林。大力造 林,奴隶社会的森林、土地均为国家所有,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 针。关于林业所有制,周初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30余年来经历了 曲折的道路。原始宗教中出现对植物的图腾崇拜和对林木、山泽的祭祀; 八卦五行说中有“木”的成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确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和几种所有制的联合经 营都是社会主义林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见林业经营形式)。林 地还被辟为良田或用作狩猎苑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