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第四章作业4-11、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有什么意义?①地球内部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1909年由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1914年由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②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的是地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古登堡面以内的是地核2、地壳结构有哪两个主要特点?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3、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不同?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为岩石圈4-2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有哪些?根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在地壳中找到,其中以氧、硅、铝、铁、钙,纳、镇、钾八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共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
2、什么是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矿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
②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其中成为岩石主要组成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在造岩矿物中,硅酸盐类矿物和氧化物类矿物合占地壳总重量的90%以上,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就单种矿物来说,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矿物,其次是石英,二者都常见于各类岩石中。
其他主要的造岩矿物还有云母、方解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3、什么叫岩石?岩石可分为哪三类?①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
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
②岩石是地球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造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岩浆岩: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在地壳深处处于高温高压下的岩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便会发生运动。
当岩浆沿着地壳破裂地带或薄弱地带上升侵人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人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炭。
当岩浆喷出地表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未上升到地面,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有充分条件结晶,因而形成晶体较大的矿物颗粒。
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矿物结晶的颗粒细小,甚至肉眼都不能分辨,有的具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等。
玄武岩具有排列有序的柱状节理。
(2)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以及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各类岩石的碎屑物质,经外力的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还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质或生物遗体堆积而形成的。
沉积岩是构成地壳表层的岩石,它的体积只占地壳体积的5%,但面积却占地壳表面面积的75%。
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看到明显的层次,叫做层理构造;每一层称为岩层。
有些岩层中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即化石。
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3)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能的影响,其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促使岩石性质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岩的性质与原岩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变质岩的形成,常伴随着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的诞生。
4-31、引起地壳发生变化的作用有哪两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什么叫褶皱?褶曲有哪两种基本形态?①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波状弯曲变形,如果只发生一个弯曲,叫褶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褶曲组合,叫做褶皱。
②背斜和向斜。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什么道理?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容易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往往成为山岭。
4、断层是怎样形成的?断层形成的地形有什么特点?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
②有地垒,地堑。
5、在断层地带为什么常有泉水出现?断层地带容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经常发育成沟谷,湖泊。
6、地震的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地震等级;震源等级;震中等级;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下位水。
7、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分布在地球板块接合处和板块内部较薄弱处。
4-4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2、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需要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地表形态,提供给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有着很大差异。
所以地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分布,同时也对该地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宏观来说,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比较微弱,从微观来说又比较强烈。
人类的填海造陆、开挖河道、开山修路、建造水库、绿化沙漠等活动等都在不断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地表形态会产生消极的有害作用。
4-51、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
(2)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
(3)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
二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作用引起的。
2、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海底落在学说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帮助是什么?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洋壳“新陈代谢”过程,其所历时间约2亿年。
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
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
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学说由衰而兴,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板块构造学生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列举案例,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分布和一些山脉形成的。
红海面积的变化(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红海面积扩大);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喜马拉雅山脉高高隆起);日本群岛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4-61、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把不同地区的沉积地层,根据化石和岩性(主要是化石)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先后(新、老)顺序连接起来,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地层系统。
根据地层系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表,结合同位素年龄,生物演化的顺序、过程、阶段、老的构造运动、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将地壳的全部历史划分成许多自然阶段,即地质年代,按新老顺序进行地质编年,就构成了地质年代表。
2、地层层序在地球演化的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这就是著名的地层层序率,又称地层叠覆率。
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
地层层序律是对沉积物单纯纵向堆积作用而言。
但实际上还存在侧向堆积作用,而绝大部分沉积岩层是侧向进积和纵向加积两种作用的结果.因此,地层层序律对局部或单个地层剖面是适宜的,而对较大范围的区域就不一定适宜了。
3、说一说地壳演化的基本过程。
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之前)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始大气圈、水圈、沉积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
已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龄为40多亿年。
据此认为,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现了小型的花岗岩质地壳。
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现,说明当时有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并有单纯的物理化学风化。
在这些结晶变质岩基底上覆盖着一层变质较轻的绿岩带,其中有火山岩和沉积岩,它们形成于当时地面的凹陷带,后来才经历变质作用。
其年龄在34亿—23亿年间。
据推测,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有许多小型花岗质陆块,它们之间有深浅多变的古海洋。
后来各小陆块在移运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
这些最古老的陆块已散布于各大陆中,即通常所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火山喷发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
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我们认识的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
世界各地蕴藏丰富的海相层状沉积的变质铁锰矿床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当时的大气圈可能富含碳酸气、水蒸汽和火山尘埃,只有少量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
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后来才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
在某些适宜的浅海环境中,有些无机物质经过化学演化跃变为有机物质(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
这只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水域是生命孕育和发源之地。
当时地壳与宇宙之间以及和地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前)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岩性也从偏基性向偏酸性转化。
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大有利于强烈的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
由于大气中CO2浓度降低和水中Ca、Mg离子增多,开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
它将直接影响到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
随着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