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生克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对等关系。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概念、规律和意义。

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二)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中土五行的构建基础;中央与四方四时的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简要叙述生克五行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简要叙述中土五行在构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和四象体质理论方面的应用,包括脾居中央、主四时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想四、强调功能联系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6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神和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6.了解人体之精的代谢、功能、分类及神的生成、作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二)相关脏腑机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与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其理论渊源;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气的属阳部分的推动作用与属阴部分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气的属阳部分的温煦作用与属阴部分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机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通路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第三章藏象(1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的生理机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

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生理机能。

5.熟悉脏与脏、脏与腑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以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7.了解腑与腑的关系,五脏和奇恒之腑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主通明;心气下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二、肺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六腑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下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机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奇恒之腑的概念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机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和奇恒之腑的关系第四章经络(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生理机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机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机能。

5.熟悉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

7.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机能。

8.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自学:经别、别络、经筋、皮部【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经络的一般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包括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连属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包括起止点、属络脏腑、交会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