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砂工艺技术讲解

冲砂工艺技术讲解


一、概
1、地质因素:

(一)井筒沉砂原因
(1)地层胶结疏松时,地层流体在生产压差作用下向井眼方向渗流,
致使岩石颗粒间的胶结力不断消弱,地层结构破坏引起出砂。流体密
度粘度越高、含气量越大,流动阻力越大,就越容易出砂。地层疏松
与否主要取决于岩石颗粒间胶结力的强弱,胶结强度与胶结物的种类、
数量及胶结方式有关。容易出砂的地层主要是接触胶结,胶结物数量
大而产生漏失,严重时会无法进行循环,因此常采用气化液冲
砂(又称混气冲砂)。 (3)气化液的液体可采用原油或清水。气化液冲砂的实质在 于降低冲砂液的密度,从而降低液柱对井底产生的回压,以减 少或防止漏失。气化液是技术
4、气化液冲砂: (4)气化液冲砂时,压风机与水泥车并联。要先开水泥车, 后开压风机,使泵不受气体影响,保证上水正常。压风机出口 与水泥车之间要装单流阀,以防液体倒流。接单根前要先停压
四、特殊井冲砂技术
(一)水平井冲砂技术: 1、冲砂特点
1)油层砂粒更易进入井筒,形成长井段的“砂床”,严重时砂 堵井眼。 2)井内管柱贴近井壁低边,管柱受“钟摆力”和摩擦面积大的 双重作用,管柱摩阻大。 3)冲起的砂粒在造斜段和水平段容易再次沉积。
4)修井液环空流速偏差很大,井眼低边的流速很低,携砂能力
一、概
地层出砂规律

1、未胶结地层:未胶结地层中没有有效的胶结物,地层的聚集主 要依靠很小的流体束缚力及周围环境圈闭的压实力。这类地层一旦 开井投产便立即开始长时间连续出砂,且地层产出液含砂量基本保 持稳定。尽管累积出砂量越来越大,但套管周围不会出现地层空穴, 只是地层越来越疏松。 2、弱胶结地层:弱胶结地层胶结物数量少,胶结力弱,地层强度 较低。油水井投产后,炮孔附近地层砂砾逐渐剥落,进而发展形成 洞穴。如不及早加以控制,极易造成油层砂埋、油管砂堵及渗透率 降低、产量下降。这类地层产出液含砂量变化较大,甚至每天都不 一样,时多时少。 随着产层压力递减,作用在承载骨架颗粒上的负荷逐渐增加, 出砂情况会日趋严重。任其发展,有可能造成地层坍塌、盖层下沉、 套管损坏、油水井报废的严重后果。
冲砂工艺技术
作业一分公司
2012年3月
汇报提纲
一、概述 二、直井冲砂技术
三、斜井冲砂技术
四、特殊井冲砂技术
一、概

冲砂,就是向井内高速注入液体,靠水力作用将井底沉砂冲散 悬浮,并借助高速上返的液流将冲散的砂子带到地面的施工方法。 冲砂的原因: 1、由于油层胶结疏松或油井工作制度不合理,以及措施不当造成油
井出砂,油井出砂后,如果井内的液流不能将出砂全部带至地面,
井内砂子逐渐沉淀,砂柱增高,堵塞出油通道,增加流动阻力,使 油井减产甚至停产,同时会损坏井下设备造成井下砂卡事故。 2、由于作业工序需要,将地层砂人为的填入井筒,滞留后在井筒堆 积成砂柱,影响到油井的正常生产或注水井的正常注水。 3、压裂施工后的压裂砂返出沉淀、滞留,影响生产。
一、概

对非均质、弱胶结或中等胶结砂砾岩油藏来讲,注水开发
阶段是油水井严重出砂的开始,特别是当油井见水后,产出液
含水量不断上升,胶结物逐渐膨胀疏松,致使地层胶结强度迅 速下降并出现严重的出砂现象。出砂情况随开采时间的延续及 开采强度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一般来说,开采时间越长出砂 越多,造成的地下亏空也越大。当亏空后的生产层胶结强度不 足以支撑生产液流所引起的冲刷强度时,就会出现更为严重的 出砂现象。
二、直井冲砂技术
3、正冲反洗冲砂:
(1)先用正冲的方式冲散沉砂,使其呈悬浮状态,随即 改用反冲砂,将砂粒携带到地面的方式。
(2)正反冲砂可以提高冲砂效率。正反冲砂时,必须接
总机关,以便使倒换冲砂方式方便,迅速。
二、直井冲砂技术
4、气化液冲砂: (1)采用泵车泵出的冲砂液和压风机压出的气混合而成的混 合液进行冲砂的方式。 (2)在一些地层压力低的井中,冲砂时往往由于液柱压力过
三、斜井冲砂技术
在有一定斜度的井内,砂粒在水流里受力是不平衡的,水 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有分力,所以砂粒在井筒内部的轨迹与合 力的方向一样也是不一定的;随着角度减小,水平方向的 分力在逐步增大,狭小空间内,很容易造成砂粒的堆积,形成 砂桥或砂堵,堵塞油管或砂埋油管。 所以在斜井中冲砂,一般采用反循环冲砂。 在斜井中冲砂时的下放速度一定要慢,排量尽可能增大, 以便增大砂粒的上返速度,避免砂粒堆积。
一、概
(三)油水井出砂危害

1、原油产量、注水量下降甚至停产、停注
2、地面和井下设备磨损
3、修井工作量增加
4.套管损坏、油水井报废
二、直井冲砂技术
(一)冲砂方式
冲砂方式主要可以分为正循环冲砂、反循环冲砂、正冲反洗 冲砂、气化液冲砂、冲管冲砂等。 1、正循环冲砂 (1)正冲砂是冲砂液从冲砂管内进入,携带沉砂沿冲砂管与套管 环行空间返至地面的冲砂方式。 (2)通常在冲砂管最下端带斜尖,这样可以防止下放太快而憋泵, 也可利用斜尖刺松砂堵,便于冲砂。 (3)正冲砂的优点是冲砂管直径较小,冲刺力大,易于冲散砂堵; 缺点是套管特别是大直径套管与冲砂管环行空间面积比较大,使冲 液上返速度小,携砂能力弱,大颗粒砂子不易带出。为了提高携砂 能力,可以提高冲砂液的粘度或加大泵的排量。 (4)为了防止在接单根过程中砂子下沉而造成卡钻,在接单根前 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循环冲洗,并要求接单根速度尽可能快。
一、概
3、脆性砂、砾岩层

脆性砂、砾岩层易碎,但有较多的胶结物,中等胶结强 度。地层流体产出时,能把地层面上的砂砾逐渐冲刷下来。 这类地层开始投产时出砂一段时间,忽然出砂量大减,甚至 无砂产生,此时,产量有可能会上升,但到一定时候有可能 重新出砂。这种规律是因为在出砂过程中套管外部冲蚀空穴 突然增大,过流面积成倍增加,使地层流体的流速大幅度下 降,致使出砂量明显下降。随着油气井条件变化,又会形成 新的出砂环境而开始出砂。当单位过流面积上的流体速度达 到一定数值时,又会出现地层砂砾大块坍塌,过流面积倍增 而停止出砂,最终可使油气井套管变形而报废。
下降,易导致钻具被卡。
四、特殊井冲砂技术
2、水平井冲砂施工方式:
水平井冲砂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连续作业,杜绝意外造 成停泵循环的现象。根据井身倾角的不同,排量设计和 工具的运动有所不同,施工方式具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0°一30°时,基本与直井冲砂方式相同,冲砂过程中不要急 于求成,以0.3m/min稳定的速度下放管柱,冲洗排量不 低于600L/min; 30°一60°时,上返的地层砂容易再次沉降形成砂卡,冲洗 时宜将排量提高到1000一1200 L/min为宜,钻具要上下 起放,一般下放50m,上提一次,没有负荷大幅度增加 现象和憋压情况,才能继续冲洗; 60°一90°时,冲砂管柱磨阻最大阶段,加压下放速度小于 0.3 m/min,并每单根上下移动2一3次为宜,以破坏 “固化的砂床”,冲洗排量不低于1000 L/min,如遇憋 压情况,上提活动管柱。
二、直井冲砂技术
(三)冲砂的水力计算
冲砂时为使携砂液将砂子带到地面,液流在井内上返 速度必须大于最大直径的砂粒在携砂液中的下沉速度。 Vt>2Vd 式中 Vt—冲砂液上返速度; Vd—砂子的自由下沉速度,可以从相关资料直接查询。 下式求出冲砂时所需要的最低排量 Qmin=360F×Vt min 式中 Qmin—冲砂要求的最低排量; F—冲砂液上返流动截面积; 为了提高冲砂速度应尽可能提高泵的排量,并减少液 流返出截面,以保持高的液流上返速度。
三、斜井冲砂技术
1、斜度较小的井冲砂方式和直井基本一样。
2、斜度较大的井,沙粒随流体上返时作用力情况分析为:
三、斜井冲砂技术
在斜井中水力上返的力基本上是平衡于井壁的,假设砂
粒垂直方向的受力是平衡的。 在冲砂过程中,沙粒在井内受力:
G=F×sinθ
G——砂粒的重力与浮力的合力 F——砂子所受的水力冲击力 θ——井斜角度 在实际冲砂中,砂子在垂直方向的受力是不平衡的。 水平方向上分力:N=F×cosθ 垂直方向上的分力:N=F×sinθ-G
解部分岩石胶结物,使岩石骨架解体;密集射孔会破碎岩石甚至引
起套管损坏。
一、概

(4)油井出水时,泥质胶结物水化膨胀并分散成细小颗粒,在地层 压差作用下随着油、水流线向井眼方向运移,造成油井出砂、出泥。 (5)在油水井生产过程中,油、气层孔隙压力总体上是不断下降的, 而上覆岩层对地层颗粒及其胶结物的有效应力则不断增加,致使颗粒 间的应力平衡被破坏,胶结力下降引起地层出砂。 (6)在注水开发油田,当油井含水量上升时,为维持原油产量必须 提高采液速度,加大了地层流体对岩石颗粒的拖拽力,引起地层出砂。 (7)当井壁附近的岩石结构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流砂现象。 这时即使井底压差很小,大批砂子也会无控制地流出,造成严重的砂 堵或砂卡现象。
四、特殊井冲砂技术
3、水平井连续正循环冲砂:
从油管注入冲砂液,旋转冲 砂器将形成的砂床旋流冲起,进 入套管环空。同时井口的连续冲 砂装置实现了不停泵冲砂作业, 缩短了接入单根循环时间,降低 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井场污染。 管柱组合(51/2“套管内): Φ89mm导锥+Φ73mm(3*45°) 倒角油管+Φ73mm油管 Φ89mm旋流冲砂器+Φ105mm扶正 器+Φ73mm倒角油管+Φ73mm油管
二、直井冲砂技术
(二)冲砂液
冲砂液指的是进行冲砂时所采用的液体。通常采用的冲 砂液有油、水、乳化液等。为了防止污染油层,在液中可以 加入表面活性剂。一般油井用原油或水做冲砂工作液,水井 用清水(或盐水)做冲砂工作液,低压井用混气水做冲砂工 作液。选择冲砂液有一定的标准。 (1)具有一定的粘度,以保证有良好的携砂性能。 (2)具有一定的密度,以便形成适当的液柱压力,防止井喷 和漏失。 (3)与油层配伍性好,不损害油层。 (4)来源广,不损害油层。
少,而且泥质较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