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题组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2016上海,17,2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
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区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①具有免疫持久性具有免疫短促性②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③涉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④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A.①B.②C.③D.④2.[2016海南,16,2分]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5,6分]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4.[2015北京理综,1,6分]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
该抗体()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5.[2014大纲全国卷,3,6分]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6.[2017北京理综,31,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
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
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疟原虫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2 加入青蒿素603仓鼠细胞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4 加入青蒿素97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7.[2015重庆理综(节选),7,8分]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
题组2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8.[2016江苏,13,2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9.[2015天津理综,2,6分]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10.[2014天津理综,6,6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患者胸腺肌样细胞分泌物质a刺激产生抗a抗体循环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导致重症肌无力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11.[2013重庆理综,4,6分]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12.[2014北京理综,31,16分]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
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
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接种物总人数癌前病变人数A(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7 863 83 A2 疫苗7 848 4B(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 125 126 B2 疫苗 1 121 125(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连接,导入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
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一旦HPV侵入机体,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
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2018山西实验中学等联考,26]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细胞D.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2.[2018湘南名校联考(一),29]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成红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mRNA发生了改变B.浆细胞在特异性地识别抗原后,合成并分泌抗体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3.[2018安徽安庆联考(二),15]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
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其致病性主要由拟核DNA上的基因控制B.吞噬细胞被破坏后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有抗原C.患者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下降D.接种埃博拉实验疫苗后的志愿者,机体能产生效应T细胞4.[2018三湘名校联考,17]如图表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D.细胞甲、乙、丙中基因表达情况不同5.[2018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一),9]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分组甲乙丙处理方式不做任何处理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的体表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切除胸腺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A.乙、甲B.乙、丙C.甲、丙D.丙、甲6.[2018辽宁五校联考,28]某患者先后两次感染某病毒,如图表示患者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和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B.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C.该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D.a2<a1的原因是该病毒进入人体内,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7.[2017河北冀州中学模拟,33]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D.发生恶性肿瘤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缺失密切相关二、非选择题(共11分)8.[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模拟,30]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
能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
HIV由核衣壳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衣壳包括衣壳蛋白、两条单链RNA、逆转录酶等。
图一是HIV侵入人体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图二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与T细胞数量的关系。
分析回答:图一图二(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细胞并侵入。
这一过程(填“有”或“没有”)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经过程②、⑤产生的转录增强因子增强了病毒基因的转录,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调节,其对病毒的意义是。
(3)研究表明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人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
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
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