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与艺术文化论文

美学与艺术文化论文

浅述艺术的社会功能观资源环境学院2012级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与检测)2班苟晨醒摘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审美的反映,本文从新的角度全方位的阐述了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关系,以及其他的新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认识教育审美人们普遍认同一种观点, 即艺术仅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

也许如此概括仍然不够全面, 艺术的功能远不止这些。

本文根据艺术在主客体关系中起到不同性质的作用, 将艺术的社会功能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艺术的认知、评价、教化功能艺术具有认知作用。

人们通过艺术和艺术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具体表现以下三方面:其一, 艺术对于种种自然现象具有审美认知能力, 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电视艺术充分调动先进手段与艺术手法, 将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广博内容, 以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广大观众,使人们在欣赏电视精美画面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科学知识。

其二, 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来说, 其认知作用就更为突出。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等特点, 所以它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 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 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 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艺术具有帮助人们认知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作用, 当然其前提条件是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生活。

艺术也具有评价作用。

人们通过艺术和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解读历史和现实, 而且还会对生活作出评价, 并提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和体验。

换言之, 艺术家按照自己对历史、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 在作品中塑造出种种艺术形象, 并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值得赞扬的, 什么是丑的需要批判的, 从而达到陶冶人的情操, 增强人们对美与丑的价值判断能力。

这集中体现在艺术能使人们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价值态度。

这种态度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 对进步的信仰, 对真理的追求, 其次还意味着对生命的崇敬, 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愤慨。

艺术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追求生活意义和赋予世界以意义的活动。

它把人混沌的存在澄明为价值的存在, 从而让生活的意义辉映人的平凡生活, 使普遍的价值意义显示在个体的经验世界中。

甚至,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还能承担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功能。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所强调的, 艺术是革命的武器, 是解放的承诺, 借助于艺术, 人们才能反抗并改造现实。

不过, 我们认为, 他所说的艺术解放功能和革命功能仍属于艺术的评价作用的范围, 是精神性的,强调它们的超越性和解放作用无可非议, 但用之取代现实的革命实践本身, 就存在着极端的乌托邦色彩。

总之, 艺术包含着评价于感性的形式中, 潜移默化地起着特殊的扬善惩恶作用。

艺术还具有教化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

艺术家总是依据他对生活的认知和评价, 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通过他揭示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揭示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为人们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他创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唤起人们的美感, 并以美的韵味诉诸人们的情感, 使人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 情感上获得陶冶,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教化。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感染作用, 使人受益无穷, 甚至是影响终身。

需要指出的是, 艺术的教化作用首先必须建立在正确反映生活的基础上, 如果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不符合客观实际, 那么就不会起到教育的作用,相反, 还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其次, 艺术的教化作用也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靠一种说教所能达到的。

艺术不应以教训的形式再现, 它的教育作用, 应当蕴含于形象之中。

使接受者、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 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因此, 艺术的教化必须注重“以情感人”、“潜移化”、“寓教于乐”等特点。

二、艺术的传播、沟通、协调功能艺术的传播、沟通、协调功能是从艺术本身的特性生发出来的。

荣格认为:“每一位诗人都为千万人道出了心声, 为其时代意识观念的变化说出了预言。

他以语言或行动指出一条每个人冥冥之中所渴望、所期以达成的目标和大道。

”艺术的这一特性使艺术接受者与艺术家、艺术形象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

从个体的人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讲, 人总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社会的人, 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社会性功能的生存方式。

人的个性发展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 而必须在理性的调制下适当地、有节制地得到发展。

研究表明, 人在低级和原始的无意识水平上, 仅仅是追求自身与自然的运动和组织规律之间的一致或同一。

而在高级的艺术水平上, 却要求自身与他人, 自身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一致和交流, 特别是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这就要借助于艺术的形式来完成。

正如托尔斯泰所指出的,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 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 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

艺术的传播、沟通和交流可以突破或超越物理时空和语言的限制, 而在情感时空中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碰撞和共鸣。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但是又超越了民族语言界限的隔绝。

它是以沟通、交流、理解、协调和融合为基本特征的,它可以通过情感的移植来穿透人际隔绝之墙, 进入他人的内心深处, 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

比如舞蹈, 就能超越国家、种族、地域和语言文字的限制,以形象的人体语言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使人们增加了解, 增进友谊。

人们在艺术中意识到人类在情感生活上的相通和一致, 通过艺术使个体理解他人的内心活动, 在体验状态中, 自我与他人得以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

因此, 我们要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 使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同舟共济、和睦相处、和谐融洽。

艺术的协调功能是人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网络化在全球迅速扩散, 同时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 人们的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 社会上尔虞我诈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所有这些都会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协调带来困难, 使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受到一定的伤害, 也使社会失去应有的平衡与和谐。

我们的国家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 就应该充分发挥艺术这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此外, 从个人的内心和谐健康角度来讲, 艺术也能起到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主要是指人对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

艺术和艺术活动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它培养和锻炼人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对美作出敏锐的反应, 产生心情愉悦的美感, 并在美感的作用下感知强烈的情感体验, 形成知美爱美的习惯,使人们心理健康, 个性完善, 情感真挚, 关心社会, 乐于助人, 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艺术的组织、激励、驱动功能艺术在提升人的审美情感、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 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发挥最为充分的领域, 而创造活力又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

艺术通过影响情感, 而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 人的理性侧重于统一性, 而情感则侧重于多样性, 它是人不断地克服外在的有限性和制约而不断进步的动力。

因而, 艺术不仅对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发生作用, 使伦理法则因情感的“内化”而消减其僵冷性, 而且它能够在功利的层面上对社会和人生发生作用, 对社会成员进行组织、激励和驱动。

艺术的组织、激励和驱动功能具有不同于以其他手段进行组织、激励和驱动的特殊性。

从组织来看, 各种社会组织总是以其全体成员服从的纪律、规范来运作, 它一方面要求个体克制自己, 认同那些纪律和规定;另一方面, 它又给成员带来一定的庇护和安全感。

但组织的规章毕竟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 而艺术则不同, 它表现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接受。

从激励和驱动来看, 人的行为可以以利益和荣誉等来激励。

利益和人的物质欲望相联, 能够产生直接的效果, 但不具有永恒性;而荣誉一旦成为人行为的目的, 这种行为也就失去了其道德内涵, 从而成为有限和外在的存在。

但艺术则不同, 艺术是一种高度的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 它不带功利性, 不趋向于任何物质利益, 只求精神满足。

艺术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其魅力是动人心魄的。

世界上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无不具有这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爱因斯坦坦白地承认, 他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数字体系的简洁性和优美强烈地吸引住了。

高尔基一次在意大利被一座雕像“线条的和谐与清晰”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种高尚的情操和情感的迸发, 正是艺术的魅力带来的积极效果。

可见, 艺术是开启人们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内在动力, 也是激励人们产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支撑。

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 在其《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写道,在原始时代, 社会成员进行组织、激励和驱动的重要方式正是艺术。

他在指出原始舞蹈艺术的魅力时说, 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

它使组织散漫和处于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之中的、行踪常被各个不同的需要和欲望所驱使的人能够在一种动机、一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

因而在原始社会里, 只要是社会生活的大事, 如祭祀神灵、膜拜图腾、祈祷丰年等都要进行舞蹈活动, 在这种情感最炽热的时刻, 使参与者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得到加强, 并在内心深处扎下根来, 化为自发的行为。

艺术的这种动力功能又来自哪里呢?我国学者黄海澄教授, 从价值论角度揭示了艺术与感情的关系, 并提出艺术是人类社会系统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结论。

四、艺术的娱乐、休闲、净化功能人生既要有衣食住行, 又要有精神生活和审美享受。

并且, 还要把审美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 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把审美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 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 这才能使人生过得更有价值。

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娱乐、休闲和净化。

我们面对艺术品而得到的创作或欣赏时的乐趣, 可以归结为天真和自由。

创作和欣赏艺术, 可以获得天真的乐趣。

如对于自然和人生,人们平时由于各种原因, 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

而在艺术表现中, 人们就会有发现万物天然的真相的机会。

这就使得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增添感性丰富性和趣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