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班级:工业设计2班姓名:***学号:**********艺术欣赏之我见“艺术是一种宣泄心灵与情绪的冲动,设计是一种表现智慧与品位的行动。

要使一个国家得到真正的进步,设计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愿用自己有限的脑摺皱来指挥双手发出我微薄的力量去为之,我愿与更多的人为伍!”通过对艺术欣赏的学习,我可以解决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艺术究竟为了什么?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理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

尽管艺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说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

这是就客观方面言.。

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就是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自己表现。

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底自然冲动的创作。

他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

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

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像能力。

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底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再次是美学与艺术的关系,雨果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

”席勒动情地呼唤过:“啊!人类有你才有艺术。

“人人都神往艺术,向往他那种艺术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们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创造艺术美。

而艺术需要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没有这些又何来艺术美呢?美术中的艺术美,离不开美术作品,艺术美指的就是美术作品中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因此,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是真、善、美的统一。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就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如果说成“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革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

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

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草的东西都是美的,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

尽管“美”不完全等于艺术,但艺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

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着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

还有艺术与科学的问题,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此,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西方的文艺复兴了.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

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人们一直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密切的,它们的分离是工业革命前后的事情,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化,各种职业化行为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

但二者的有机结合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可见艺术与科学是息息相通的,以上的三点是我由这期课而产生的一点思考和收获,当然其实远不止这些,但重要的还是可以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对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开阔,所了解的东西更多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所以,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

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普遍存在着两点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其二,创造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创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

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二、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

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了一切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有着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则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象、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造想象的。

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歌曲中的歌词系文学性质,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当作别论),存在着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不仅有再造想象因素,而且还具有创造想象的成分。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

所以,康德把音乐划归“自由美”,黑格尔也认为音乐的“中心内容是主体性”。

三、音乐欣赏既需要形象思也需要逻辑思维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只不过音乐形象思维是以对音响激起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音乐感受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

正如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转引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那样:“一部分人是乎在其中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第三部分人则感到这是一首具有压抑情绪的田园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欣赏中发散性思维的客观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所以,有人认为“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情感形象”,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交响乐等严肃音乐中(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包括哲理性的领悟,进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的审美评价。

四、在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更是互为依存、协同作用的。

其中,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是激发创造心理的核心机制。

这两者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运转状态直接关系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

但是还必须与逻辑思维、集合思维和灵感思维有机结合,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有效、高能。

所以全面地看: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其中多种基因辨证依存,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年龄层次其各种基因所产生的作用就有所差异。

1.发散性思维不等于创造性思维:二者是被包容与包容关系,有密切的关联,但不能合二为一,不能划等号。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发散性思维,但仅有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生成及生效。

但在有的文章中,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显然是认识上的片面。

2.正是由于不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实践上出现了“只要‘发散’,不要‘集合’”的偏向。

我们知道,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最后大多要回到集合思维上来,以获得正确的答案(特别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欣赏曲目大多为声乐作品及标题性音乐),获得正确的音乐知识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它有一定启迪智慧的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求异的精神,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造能力。

一般说来,音乐欣赏有一定的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的作用,“熟背民歌三百首,不会作曲也会诌”就有这个含义。

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的灵感。

但各种创造力的培养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并带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工程。

泛提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够准确的。

总之,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极其密切,但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它、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二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以促使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