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学而篇课件_图文

论语学而篇课件_图文

论语学而篇课件_图文.ppt
《论语》 综述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的记录。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 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论 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 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 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 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入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辞》 ),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 ,《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 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 玉律。
【今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 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 厚老实。”
《论语》 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 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 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 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入则孝,出则悌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的高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移 移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今译】孔子说:“君子[举止]不注重,就没有威严, [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 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No
友 不

Image
己 者
【1·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① 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③ 远:远祖,祖先。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当然,《论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 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 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不容否认的都 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 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 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 后人为之骄傲的。《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 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应 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 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
①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 小三十三岁,生于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详。另说,比孔子 小十三岁。后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②弟(tì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长,称“悌”。 ③鲜(xiǎn显):少。④与:同“欤”。语气词。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 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参(shēn身), 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 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 曾参为“子”。②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学而篇第一 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 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 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 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学而篇 第一(共十六章)
【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 不亦君子乎!”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
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 习相远也”(《阳货》)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 励青年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 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 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 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 己的错误或真实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曾 子
【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 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车上有身 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 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 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按规定, “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 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 《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
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猛力抨击孔子和儒 学。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是格格不入的, “儒者三纲之说”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胡适、鲁迅、 吴虞等人也猛力抨击儒家的孝道、贞节观念,提出要“打 倒孔家店”,“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着 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 牌——不能不拿下,槌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 序》),其实,封建统治者的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 化运动的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历史的 选择。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读者,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 《论语》呢?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 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 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 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的 介入,早已笼罩上层层迷雾,胡适所谓“冒牌”即指后 人有意无意的曲解,读了《论语》,我们就可以从头 脑里抛开被封建统治者神圣化的,高不可及的“先圣”, 也抛开在外来文明冲击下被打倒在地,背负一身罪状 的“孔老二”,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孔子,理解孔 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是无论如何估计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 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 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的“仁”凡 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关于“礼”“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 色;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 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 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②。过则无惮改③。”
【注释】①固:巩固,牢固。一说,固执,闭塞不通。 ②无:同“毋”。不要。友:做动词用。交朋友。 ③ 过:错误,过失。 惮(dàn旦):怕。
【今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 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 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 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道理就产生了 。 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首孝悌,次谨信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
【注释】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
【注释】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 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是尊称孔子。 ②说(yuè月):同“悦”,高兴,喜悦。 ③愠(yùn运):怨恨,恼。
孔子说:“学习了(某种道理)能时常(践行), 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