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三
第二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一课时)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设计思想
1.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化,化难为简,详略得当,有效教学.
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立体构型的有机结合和熟练运用。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次为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和配位化合物简介,重点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
本节教材可用三个课时完成,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已介绍共价键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并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模型解释。
(2)会判断常见的简单多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子结构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探究分子结构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身感悟化学学
科的奇妙。
3. 教学重难点
(1)分子的立体构型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且相关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
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与已有知识联系较少,通过设计引导才能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模型构造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多媒体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资料卡片——形形色色的分子”,在欣赏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它们的空间形状。
[投影]
[讲述]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常使人流连忘返。
今天我就带同学们一起探究分子的
世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板书]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自主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图2-8、2-9、2-10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观察并完成表格一。
[板书]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五原子分子 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如CH 4
[设疑] 分子如此丰富多彩,而其空间结构我们又看不见,那
科学家是怎样测定的呢?
[阅读] 科学视野—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怎样测定的?
方法:红外光谱法
步骤: 红外光谱仪→吸收峰→波谱分析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提出问题] 同为三原子或四原子分子,空间构型为什么不同呢?
[猜想预测] 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大胆猜测并说出理由。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探究方案】
[教师活动]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演板.
第一组完成表格二:写出H 、C 、N 、O 原子的
电子式及可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
第二组完成表格三:写出CO 2、H 2O 、NH 3、CH 4
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空间构型。
[学生活动]学生认认真真的书写并且完成后积极的交流讨论,
热火朝天,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 通过书写及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中心原子、孤电子对”的概念,分析孤电子对、键角与分子
空间构型的关系,启发学生得到结论。
这样不
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还可以打
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
人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 同为三原子或四原子分子,其分子空间构型不同,是由于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
的孤电子对相互排斥,结果趋向尽可能彼此远
离,在空间均匀分布,达到斥力最小,从而引出价
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重点】
[板书]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 )
[板书] 1、内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
[讲述] 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成键的σ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未成键的孤电子对。
分子中的价层
电子对之间总是尽可能地互相排斥,均匀地分布在分子中。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新知识,加深理解知识.
[板书] 2、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⑴σ键电子对数= σ键个数= 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b)
[讲述] a: 对于分子,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
对于阳离子,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对于阴离子,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加上离子的电荷数x:为配位原子数
b: 为配位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H为1,其他原子为8-该原子的价电子数)
[教师活动] 让学生完成表格四和表格五,然后对照答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正确计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判断分子构型做好准备。
[板书] 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
[启发思考] 如何应用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确定VSEPR模型及空间构型?
(1)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的VSEPR模型及名称
[投影]
(2)分子的立体构型
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不包括孤电子对;
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便可
得到分子的立体构型。
[投影
]
[应用反馈] 完成教材第40页的思考与交流,即表格六[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总结规律。
3、课堂小结升华知识
[教师活动]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整理,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活动] 代表说出自己的收获
[板书] 判断分子空间构型方法:
第一步:确定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第二步:确定VSEPR模型
第三步:略去孤电子对,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
[投影] 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一览表
[设计意图] 归纳,强调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4、反馈练习夯实基础
(1)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电子对的是( D )
A、H2O
B、H3O+
C、NH3
D、NH4+
(2)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SO3的分子构型( D )A正四面体形 B V形C三角锥形D平面三角形5、课下作业巩固知识
A:课后习题
B:完成导学案
6、板书设计梳理知识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内容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
2、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⑴σ键电子对数= σ键个数= 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b)
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
判断分子空间构型方法:
第一步:确定中心原子上的价层电子对数
第二步:确定VSEPR模型
第三步:略去孤电子对,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结果、积极参与讨论和归纳总结,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附: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学案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表格一
孤对电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
1、内容: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包括电子对和的孤对电子
对)的互相作用,使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之间总是尽可能地互相排斥,均匀地分布在分子中。
2、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⑴σ键电子对数= σ键个数= 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b)
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