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设备点检定修工作的推行,规范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工作,提高设备和检修管理水平,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约检修时间,降低检修成本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1、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设备点检的的职责、内容及分工等。
本制度适用于分公司各生产装置的设备点检定修管理。
2、职责
2.1 工程技术科负责制定并完善本制度,督促检查、考核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2.2 各车间按要求执行本制度。
3、点检定修管理内容及方法
点检定修制度是以点检人员为责任主体的全员设备检修管理制度,可以使设备在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上达到协调优化管理。
点检人员既负责设备点检又负责设备全过程管理。
3.1、设备点检管理的基本原则
3.1.1 定点:科学分析、找准设备易发生劣化的部位,确定设备的维护点以及该点的点检项目和内容。
3.1.2 定标准:按照检修技术标准的要求,确定每一个维护检查点参数(如间隙、温度、压力、振动、流量、绝缘等)的正常工作范围。
3.1.3 定人:按区域、按设备、按人员素质要求,明确专业点检员。
3.1.4 定周期:制定设备的点检周期,按分工进行日常巡检、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
3.1.5 定方法:根据不同设备和不同的点检要求,明确点检的具体方法,如用感观或用仪器、工具进行。
3.1.6 定量:采用技术诊断和劣化倾向管理方法,进行设备劣化的量化管理。
3.1.7 定作业流程:明确点检作业的程序,包括点检结果的处理程序。
3.1.8 定点检要求:做到定点记录、定期分析、定项设计、定人改进、系统总结。
3.2、设备点检的防护体系,即“五层防护体系”,分公司主要采用第二层至第五层以技术员以上管理人员建立专责点检员负责设备点检。
3.2.1 第一层防护体系:运行岗位值班员及检修班组负责对所辖电气、仪表设备的日常巡检,以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和故障。
3.2.2 第二层防护体系:各车间点检员按所负责区域的电气、仪表设备进行点检;鼓励提高点检员综合素质以创造条件进行高标准点检。
3.2.3 第三层防护体系:各车间点检长、技术组管理人员在专业点检基础上,根据职责分工组织有关电仪人员对设备进行精密点检或技术诊断。
3.2.4 第四层防护体系:各车间主任、主管和技术管理人员,在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基础上,根据职责分工负责设备劣化倾向管理。
3.2.5 第五层防护体系:各车间主任、主管和技术管理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定期对设备进行综合性精度检测和性能指标测定,以确定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评价点检结果。
3.3、车间主任、主管工作职责
3.3.1 车间主任、主管为点检长,是本单位点检定修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点检定修工作在本单位的实施。
3.3.2 组织编制、修订设备点检定修各项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并组织实施。
3.3.3 组织编制设备检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3.3.4 组织编制和审核设备检修作业方案、试验标准、备品备件定额、检修台账及技术档案。
3.3.5 深入现场,掌握设备缺陷情况,组织、参加并督促点检员及检修人员做好重大设备缺陷消缺工作。
督促点检员做好设备异常情况分析,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3.6 做好设备检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
3.3.7负责做好点检定修的各项管理工作。
开展设备状态监测。
3.3.8负责设备检修费用预算和成本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工时定额管理。
3.4、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职责
3.4.1 在分公司的领导下,负责分管设备点检定修的各项工作,是分管设备的第一责任者。
3.4.2 编制并落实分管设备的年、月、周等各类检修工作。
3.4.3 编制、修订分管设备的点检定修标准、检修技术方案。
3.4.4 做好分管设备的专业点检,填写点检工作日志。
做好分管设备的检修技术记录和各类管理台帐。
3.4.5 每天深入现场,掌握分管设备缺陷情况,参加并跟踪监督检修方做好设备缺陷消除工作。
对设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4.6 做好分管设备检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认真执行设备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或检修方案,做好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验收。
3.4.7 建立分管设备的技术台帐,做好设备检修后各类技术资料的汇总、归档工作。
负责设备技术资料的收集工作。
3.4.8 负责制定落实分管设备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措施,保证现场作业安全,负责设备的异常分析。
3.4.9 负责编制分管设备备品备件和材料计划,参与备品备件验收,掌握库存动态,对所领用的备品备件的质量负责。
3.4.10 负责和参加分管设备的专业点检、精密点检、劣化倾向管理和性能测试工作,进行设备危险点、薄弱点分析。
3.4.11 参加分管设备的更新改造和验收工作,做好新设备投运前的准备工作。
3.4.12 负责分管设备的现场检修及技术指导工作。
3.4.13 负责分管设备与其他专业点检员的现场协调工作。
3.5、电仪设备点检定修实行分类管理
3.5.1 根据设备关键程度对电仪设备分成A、B、C三类,点检定修工作重点放在A、B类设备上,C类设备作为班组日常巡检。
3.5.2 A类设备是指该设备损坏后,造成全厂停产、停电、停水、停汽的设备,或造成有爆炸或火灾危险以及有毒有害介质外溢,对人员、电力系统、机组或其他重要设备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设备,以及直接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的设备。
3.5.3 B类设备是指该设备损坏或在自身和备用设备皆失去作用下,整个生产系统减产或局部停产或局部质量不合格,直接导致机组的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降低或导致环境污染的设备;本身价值昂贵且故障检修周期或备件采购(或制造)周期较长的设备。
3.5.4 依据《设备分级评定标准》(见附表一),电仪分公司设备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对每台设备经过评分,对电仪设备进行分类,确定设备如下:A类关键设备一览表,B类关键设备一览表,具体设备名称如附表二、附表三。
3.6、点检制
点检设备按A、B两类进行分类,根据自身的设备状况制定每台设备相应的点检和检测标准,并同时根据各设备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点检周期,确定如下:A类设备原则要求每周必检,B类设备原则要求两周一点检。
3.7、定修制
设备定修是指在推行设备点检管理的基础上,根据预防检修的原则和设备点检结果确定检修内容、检修周期各工期,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设备检修的一种检修管理方法,彻底改变“事后检修”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设备的“预防性检修”,其目的是合理延长设备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降低检修成本,提高检修质量,并使日常检修和定期检修负荷达到更加优化的状态。
3.7.1生产装置的检修分为日修、定修、年修。
日修:不需要在主装置停车或减负荷运行的条件下进行的日常计划检修。
定修:需要在主装置停车或减负荷运行条件下进行的计划检修,时间一般较短。
年修:连续几天、十几天进行的定修。
3.7.2日修由各车间根据设备点检情况,编制检修计划自行组织实施。
3.7.3 依据设备点检信息,定修要纳入分公司月度检修计划,由车间上报,工程技术科审核,经电仪分公司批准后执行。
3.7.4定修项目确定后,车间同时做好备件、材料准备。
经分公司平衡后根据生产情况和设备技术状态确定计划检修时间段。
4、实施办法
4.1 各车间按照设备重要性对设备进行A、B类分级,并对设备进行日常点检,点检表及相关资料每月进行装订存档。
4.2 各车间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点检路线、点检标准及人员分工,上报工程技术科备案。
4.3 各车间根据设备运行情况以周报形式,对重点设备点检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每周五16:00前电子版报送工程技术科,纸质版车间进行存档。
4.4 各车间应根据自身实际,每月对重点设备进行劣化分析和评估同时对月度“点检定修”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并将相关材料汇总形
成自查报告,每月月底前以电子版形式报工程技术科科,纸质版车间进行存档。
4.5 每月工程技术科不定期对车间点检定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结合月底考评情况,根据考核细则对各车间点检情况进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