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姓王氏的世系、道统及帝业之研究1、鬼姓王氏在华夏历史中的独特贡献历史上和传说中的鬼谷子,并非一个人物,更非一个神仙,而是一个从炎黄交替时代,直到战国末年、前后世代相传了近五千年(4844年)后,才全部完成了从“鬼姓”至“王氏”的嬗变。
这个以“鬼”为“魂”而接续相传的家族、部落和国氏,“鬼姓王氏”在伴随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帝王体系和姓氏文化。
(1)鬼姓王氏与帝王体系。
《通志.氏族略》云:“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
经本文作者考证,史上第一个鬼姓人叫炎帝魁隗氏,又名“轨”通“鬼”,“鬼姓”变成“王”或“王氏”的过程,就是华夏民族帝王体系形成的过程。
这些从炎帝魁隗氏分衍而出的帝王,包括蚩尤、黄帝、共工、颛顼、陶唐虞和尧舜禹等一切后世帝王。
王者是万姓之源,没有“王者、帝王和君王”,国家和社稷就不能成立。
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中华百姓源自炎帝伏羲,帝王就是万王之王。
因为起源于中华百姓的近两点五万个华人姓氏,都载录在周成王以前由虞夏商周等历代帝王“封、赐、授”的五十九个帝裔氏族、和一百九十八个“老百姓”的出处上,而他们没有一个不是“王”的兄弟姐妹和祖孙叔伯。
沒有这五十九个氏、和一百九十八个姓,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
其余两万多从“老百姓”中分衍而来的“二道姓”,只占了华族人口的不到百分之十的比例。
(2)鬼姓王氏与姓氏文化。
《礼记·典礼篇·正义》说“神农至炎帝己有133姓”,在“鬼姓”变成“王氏”的时候,历代“鬼姓”帝王及后世国君,也不断从自己宗族和分支中分封出“百官”和“百工”既“百姓”,到了周成王之前,由炎帝魁隗氏和上述历代帝王明典分封的有封国公族以上地位的“氏姓”或“世家”,已达到了198姓,这就是华夏民族“老百姓”的由来,并繁衍出至今的近25000姓。
因此,我们对“王”的寻根,就是对华夏文明之源的追忆,就是对中华百姓出处的回溯。
如果说“王”者是一根传承有序的系绳,中华百姓就是“王”的主体上的分杈和节点。
在华夏早期,不是“王”的亲友的人,一般是不会得到“封、赐、授”的,因而他们与“姓、氏”的缘份也无从谈起。
王耿认为:“王”是中华百姓最大的公约数。
换一句话说,中华民族的任何姓氏,都是与“王者、帝王和君王”的家族或部族的血缘联系在一起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将对华夏民族和中华百姓的寻根工作非常轧实、非常细致地做到更好。
(3)鬼姓王氏与王氏家族。
从“轩辕之代”(约前3109年-约前2697年,共八世)的末世炎帝王倪(相当于八世轩辕黄帝中的第一代)始,我们也可以得出鬼姓王氏比子姓王氏的王子亥(?―约前1775年)、姬姓王氏的王乔(前565-前549)和妫姓王氏的田齐王建(?-前265)与鬼魏王假(?-前225年)早名史了数千年不等的结论。
(4)鬼姓王氏与秘学遗产。
鬼姓王氏既是华夏百姓的缔造者和归附者,也是中华王氏既华人王氏中最早、最强和最大的一支。
姬姓王氏的王子乔史中无此人,而王耿谱中则记为吴王之后的王子乔,亦即后世首代鬼谷子王骀既王湫之子,他在被命运的乖蹇逼到无路可走的时候,通过“丹道”和“诡道”的华丽转身,不但成就了家族的光荣,也为千古华夏的文明,留下了无法逾越和难以替代的秘学遗产。
(5)鬼族王氏的郡望与里居。
鬼族王氏的源头就是音濮字夒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大騩山,《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一引《世本》:陆终氏聚于鬼方氏之妹, 谓之女嬇, 生六子, 孕而不育。
三年, 启其左胁, 三人出焉; 启其右胁, 三人出焉。
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说,北狄多媿、隗、归、妫、嬇、怀姓,皆由鬼方而来。
大騩山的“騩”亦可写作“媿、隗和鬼”。
《春秋左传》认为:“凡狄女称隗氏,宗周之末尚有隗国,隗当作鬼”。
《路史后纪·国名纪》载:有神农魁隗氏、炎帝帝魁分立隗国。
炎帝帝魁隗国的部落首领中就有第一代鬼谷子,华夏民族和全世界最早有史载的帝王养生家王倪(约前3109-?)。
关于炎帝帝魁隗国,《山海经》曰其建都(邑)于“丰沮玉门”。
因“丰沮”与“封钜”(巨)同音通用,由于隗国既鬼国的中世首领夔龙氏曾被封为“鬼侯”,所以丰(封)山又称为“鬼山”既《山海经》中的“騩山”,是为炎帝帝魁隗国的族裔,鬼族王氏的部落困民国首领王亥既竖亥的里居。
《山海经/大荒东经》言:“有困民国,勾姓而食。
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另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困民国的方位当在“‘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中的西北…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騩山”既“困民国”当在青丘国(花山区太白镇的大青山)之西北,地在苏浙皖边界音夒字濮的霍里镇的濮塘。
2、我国史籍中关于鬼谷子和鬼姓王氏的记载与疏论那么,鬼谷子及其家族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呢?《通志/氏族略》槐氏:夏帝槐之后。
剪伯赞《先秦史》说“鬼族在夏族中为一最大的民族”。
第一个鬼谷子则是末世炎帝“轩辕之代”的前世首代鬼谷子王倪(约前3109-?),王倪家族以“王”为姓有史为证的传承了十四代。
中世末代鬼谷子“西化流沙”的王孟和商容等,以“王”为姓有史为证的传承了十八代。
至“晋平公时”的后世第一代鬼谷子的王骀(约前610-?)至后世第八代的鬼谷子王诩(前411年-前315年),以“王”为姓有史为证的传承了三十五代。
前世、中世和后世鬼谷子共传了七十七世,从后世鬼谷子王诩至当代鬼谷子王耿又传七十七世,共一百五十五世,其间无断代。
本文作者王耿经近四十年研究后认为,华夏民族历史上有史可证的直接与鬼谷子有关的王姓人士有一百多人,例如:(1)轩辕之代(约前3109-约前2697年,共八世)的鬼谷子王倪(相当于八世轩辕黄帝中的第一代,出《录异记》等);(2)殷帝太戊时期“西化流沙”的老、彭(前1486-前1411);一说周穆王时(约前1054-前949)的鬼谷子王孟(出《北史/西域传》》、《山海经》等);(3)晋平公时成名(约前610年-?)的鬼谷子王骀(出《庄子·内篇·德充符》等);(4)张仪(?-前309年)和苏秦(?-前284年)等人的师傅或老师、末世鬼谷子王诩(前410-前315年)等(出《史记/张仪列传第十》等);(5)秦相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及秦始皇父亲秦异人(前281年-前247年)与赢政母情夫嫪毐(?―前238年)的师傅,最后一代鬼谷子王诩的后代王次仲(出《》)等。
各地历代鬼谷子名称的变化和沿袭,因被述者年代和辈份的不同、讲述者闾地口音的不同和文化水准的不同,先后被传成王倪、东王公、东木公、扶桑大帝、鬼臾区、鬼容区、大容氏、大成子、务成子、容成氏、商容、常枞、王孟、大成子、老成子、老彭、玄氏、玄微子、大敖、王敖、王蝉、王禅、王乔、王骀、王始、王子乔、王石、王森、王湫、王龟、王馋、王誗、王善、王诩、王翊、王栩、王利、王俐、王浰、王猁、王稽、王探和王通等一百多个姓名、道名、仙名和人物,各有出处或证据。
他们的出处涉及到的地名和区域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陕西、新疆和内蒙等地。
3、鬼字、鬼族和鬼姓的来源与释义五千年来,华夏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魁隗、虁夒、畏魏、九仇、妫媿、鬼方、鬼戎和鬼骨等名,均为鬼谷子前世所在的国名和族称,且人种与图腾的特征均呈为炎帝或蚩尤的族属。
宋亦箫《鬼方种族考》干脆说“鬼方及其后裔赤狄是印欧人种”,亦即“夔”既“猿”或“牛”,以区别“夒”既“猱”或“猴”。
此外,关于“鬼”,人们的认识亦有相当丰富的认识,甚至会令人始料未及。
例如:(1)沈兼士说“鬼”。
说到“鬼”字字义, 首先就必须提到沈兼士写成于1936 年的大作《“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 该文开辟鸿蒙,直抒己见, 纠正(补正)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鬼”之本义为“人所归”之狭隘与偏颇,指出“鬼”字的原始意义为“似人之异兽”, 与“禺”同属,并引郭璞《山海经传》云:“禺似猕猴而大”。
猕猴亦为“猱”既“夒”或“猴”;比“猱”而“大”的当为“夔”既“猿”或“牛”。
沈兼士在文章最后列表总结: 鬼字由A:“禺属之兽”之本义, 如鬼、夔、魌、魕等; 引申为B: 异种之人, 如鬼方、媿(妫)、隗(魏)等;C: 偶相之名, 如傀儡(蚩尤、九婴、仇由)等;D: 鬼神之义, 如鬼(傩、神、申、巫、祝)等;E: 奇伟之形, 如魁梧(大人、长人、赣巨人)、崔嵬(盘戎、西戎,戎狄、群狄)等;F: 畏惧之情, 如畏(威)、愧(隤)等;G: 诡黠之性, 如诡、谲、怪、黠、慧等H:(音义之伸。
归、邽、九、芄、赤)等等伸引而成。
注:以上括号中的文字均为王耿疏。
该文旁征博引,追根究柢, 读来让人鸿蒙弥逸、茅塞顿开, 有拨云见日之效。
难怪郭沫若评之为“新颖翔实, 可为定论”。
陈寅恪读后复函说“欢喜敬佩之至”, 并道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接下来又由衷地推许道:“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 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
但还不是“鬼”的全部意义。
关于“鬼”,《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韩待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
《路史·国名记己》:“胡子国归姓。
归姓,夔出”。
夔者,鬼也。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认为:“‘怀姓’即鬼方之媿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
(2)“鬼”是太阳崇拜的图腾。
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认为:在甲骨文中,“鬼”象面有十字的人,而在中亚,圆内加“十”是太阳图腾的标志。
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蚌塑人头像,高鼻、狭面、深目的中亚人特征十分明显,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刻有一个“十”字。
从写法来看,“鬼”是突厥语“太阳”的字根。
鬼方以在脸上划十字表示“太阳”为图腾,久而久之,演变成只有一只眼的部落的传说。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其《大荒北经》又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
”威姓即鬼姓。
(3)九侯-鬼侯-九侯城。
《集解》:“九侯,一作鬼侯。
邺县有九侯城”。
引《括地志》:“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
邺县在今河北临漳,滏阳在今河北磁县,以道里推之,滏阳西南之九侯城,即邺县之九侯城。
据《左传》记载,自宣公三年至十六年,晋士会灭赤狄。
赤狄东下太行,灭卫伐邢。
所以邺县的鬼侯城,或许即此时赤狄的居所。
西化流沙的鬼谷子正是此支鬼族之后。
(4)新疆和西亚的古国桃槐。
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了中国新疆阿尔泰山附近曾住着一个独眼人种的传说,可能就是《山海经》中的“一目国”。
秦、汉时期西域桃槐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的西戎之国,更是古代西域一个从华夏江南北上或西迁而来的小国之名,其国在史籍《汉书·桃槐国传》、《韵会》中曾有记载:“桃槐国,王去长安一万一千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