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轨道理论
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共价键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分子的另一种理论是分子轨道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
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即分子轨道,用波函数ψ表示。
分子轨道理论中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是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
这种方法假定分子轨道也有不同能层,每一轨道也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电子也是首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按能量的增高,依次排上去。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原子轨道的数目与形成的分子轨道数目是相等的,例如两个原子轨道组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一个分子轨道是由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加组成,另一个分子轨道是由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减组成:
ψ1=φ1+φ2ψ2=φ1-φ2
ψ
1与ψ
2
分别表示两个分子轨道的波函数,φ
1
与φ
2
分别表示两个原子轨
道的波函数。
在分子轨道ψ
1
中,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的符号相同,亦即波相相同,它们之间的作用犹如波峰与波峰相遇相互加强一样,见图1-17:
在分子轨道ψ
2
中,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符号不同,亦即波相不同,它们之间的作用犹如波峰与波谷相遇相互减弱一样,波峰与波谷相遇处出现节点(见图1-18)。
两个分子轨道波函数的平方,即为分子轨道电子云密度分布,如图1-19所示。
,在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很大,这种轨道从图1-19可以看出,分子轨道ψ
1
,在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很小,这种轨道称为反键轨称为成键轨道。
分子轨道ψ
1
道。
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亦可用等密度线表示,如图1-20所示。
图1-20为截面图,沿键轴旋转一周,即得立体图。
图中数字是ψ2数值,由外往里,数字逐渐增大,电子云密度亦逐渐增大。
反键轨道在中间有一节面,节面两侧波函数符号相反,在节面上电子云密度为零。
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对于键轴均呈圆柱形对称,因此它们所形成的键是σ键,成键轨道用σ表示,反键轨道用σ*表示。
例如氢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组成一个成键轨道(用σ
1
s表示)和一个反键轨道
(用σ*
1s
表示)。
根据理论计算,成键轨道的能量较两个原子轨道的能量低,反键轨道的能量较两个原子轨道的能量高。
可以这样来理解,成键轨道电子云在核与核的中间密度较大,对核有吸引力,使两个核接近而降低了能量,而反键轨道的电子云在核与核的中间很少,主要在核的外侧对核吸引,使两核远离,同时两个核又有排斥作用,因而能量增加。
分子中的电子排布时,根据鲍里原理及能量最低原理,应占据能量较低的分子轨道,例如氢分子中两个1s电子,占据成键轨道且自旋反平行,而反键轨道是空的,图1-22所示是氢分子基态的电子排布。
因此,分子轨道理论认为:电子从原子轨道进入成键的分子轨道,形成化学键,从而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形成了稳定的分子。
能量降低愈多,形成的分子愈稳定。
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还必须具备能量相近、电子云最大重叠以及对称性相同三个条件。
(1)所谓能量相近就是指组成分子轨道的两个原子轨道的能量比较接近,这样,才能有效地成键,如图1-22所示。
如氢原子与氟原子组成氟化氢分子,氢原子的1s轨道与氟原子的哪一个轨道能量相近?氟
原子的电子构型为(1s)
2(2s)
2
(2p)
5
由于氟的核电荷比氢的核电荷多,
氟原子的核对1s电子和2s电子的吸引力比氢原子核对1s电子的吸引力大得多,因此氟原子的1s电子和2s电子的能量很低,氟原子的2p电子与氢原子的1s电子能量相近,可以成键。
那么为什么两个原子轨道必须能量相近才能成键?因为根据量子力学计算,两个能量相差很大的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时,将得到如图1-23所示的轨道。
成键轨
道φ
1+φ
2
的能量与原子轨道φ
1
的能量很接近,也就是在成键过程中能
量降低很少,故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轨道。
(2)两个原子轨道在重叠时还必须有一定的方向,以便使重叠最大,最有效,组成的键最强。
例如一个原子的1s与另一个原子的即2p
x
如果能量相近,可以在x键轴方向有最大的重叠,而在其它方向就不能有效地成键。
(3)要有效地成键,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对称性相同。
原子轨道在不同的区域波函数有不同的符号,符号相同的重叠,能有效地成键,符号
不同的,不能有效地成键,如图1-24所示。
p
y 与p
y
轨道符号相同,能
有效地成键组成分子轨道;而s轨道与p
y
轨道虽有部分重叠,但因其中一部分符号相同,一部分符号不同,两部分正好互相抵销,不能有效地成键。
图1-25列举几种典型的分子轨道。
π键的成键轨道用π表示,反键轨道用π*表示。
与价键理论不同的是,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在有些多原子分子中,共价键的电子不局限在两个原子核区域内运动,即电子可以离域,这样有些用价键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用分子轨道理论可以解释。
但在解释定位效应等方面价键理论又比分子轨道理论方便。
因此这两种理论目前都在使用,并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