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思想观点态度课用
2.透过诗歌题目了解作品的内容的范畴。
读题目,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 意。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 如: (1)登临之作 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 (2)怀古之作 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 (3)叙事之作 多借抒情; (4)咏物之作 多托物言志; (5)送别之作 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健”的 情感。 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 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家国世事的 认识与感悟。一接触诗题,就能较快地把握诗歌作品的 主旨。 此外,有一些常遇到的乐府旧题,如《出塞》。 多写边塞生活。《入塞》,多写由边塞返归的情景。<关 山月》,写士兵和家人离别的生活。《燕歌行》,多写
3.整体体味,挖掘主旨。 (1)鉴赏诗歌,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必须 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 样写的,这样去实现整体体味。体现的同时 需要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 可能是含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挖掘主 旨时。要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 从这些地方往往会得到提示。有些标题本身 就具提示性。 (2)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 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3) 评价主旨要会选用不同的术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识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 “闺中少妇不识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识愁”,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 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 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 抑先扬的手法。(意思对即可)(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 楼观景;转而写她 怀?
4.把握基调,细评价值。
一首诗歌一个基调,尽管题干没有要求你分 析基调,但在分析评价作品思 想内容时必 须把握好基调,否则必然产生风马牛不 相 及的结果。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对整 体体味(艺术感受)的深化和发展,是评价的 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贴; 只有分析妥贴了,才能对诗歌中作者流露出 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
看因为杨柳是古人 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 自然就想起与丈夫 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分析感情表达的特点。
(2)本诗是典型的以乐 景写哀情。前两句的江山花鸟四景 写出了景象清新、赏心悦目的春光,但岁月荏苒,归期遥 遥,游兴顿失,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其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2)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染了一个“愁”字,“愁”是全词的线索。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的“愁”才是真正的“愁”,是忧国、伤时、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报国无门之愁。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题目。 日 暮(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固。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保须花烬繁。
清冷的月色照满山 川,幽深的泉水在 石壁上潺潺而流, 秋夜 的露珠凝聚 (1)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 在草根上,晶莹欲 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 滴。 颈联的原句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 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 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态 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 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 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 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诗的形 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 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 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 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 常犯的错误是容易“拔高”的毛 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 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 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 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 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 然式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 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 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 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 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 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 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 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 作者的态度观点所包含的几个 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 偏概全的错误。
一首诗的基调主要有这几种:压抑、沉郁、 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 然、风趣、平淡等。
(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 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 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 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 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 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 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 掘。去揭示。那么,鉴赏一首古诗词,应该 如何去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呢?下面简要地谈 一谈在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4个 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一)古代诗歌内容的归类概述
1.写景抒情。 2.咏物言志。 3.边塞征战。 4.怀古咏史。 5.即事感怀。 6.羁旅行役。 把握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在具体鉴赏诗歌时, 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古代诗歌情感的归类 1.惜别之情。 2.黍离之情。 3.思乡之情。 4.怀古之情。 5.讽喻之情。 6.报国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试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 (1)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 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 联系。——
原句顺序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改写为: (2)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 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 的感情。寂静、清冷、 凄清、洁净等(意思对即可) 意境(6个字内); 情感(6个字内): 思乡恋亲或悲凉抑郁(意思对即可)
(1)以碧衬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试题。 以青衬红,两两 相映生辉。“欲” 绝 句 (杜 甫) 在拟人化中赋予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花朵以动态,摇 曳多姿。两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以江山花鸟四 (1)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作 景,分别写碧绿、 青翠、火红、洁 用。 白四色,景色清 新,赏心悦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愚斫五弦琴。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 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 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来越强,越是暴晒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 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 越是茁壮。 民之愠兮”。
(三)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例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 1.了解背景。欣赏诗歌必须知人论 白的清新飘逸、热烈奔放的千古杰 世,了解社会现实生活,诗人的生 作,也只有在灿烂辉煌的盛唐文化 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 的熏陶、培植下才会产生。 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 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 情绪和创作意图;还要有必要的知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 识储备,对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 历史人物、历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 转而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 解。 ’ 想,艺术成就就更高。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其艺术特点进行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1)这首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 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 天凉好个秋。 叙事集中在尾联。
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 (1)首联两句写景。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 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 羡慕田园生 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 (2)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 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