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 e y w o r d s (1)一、儒家思想 (1)二、道家思想 (3)三、佛家思想 (4)小结 (6)致谢 (6)参考文献 (6)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指导教师杜宪兵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Tutor Du Xianbing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

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

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

[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一)、儒学主张的“仁爱与和平”是构造和谐世界、21世纪人类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追求与伦理基础。

儒学的基本理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导向,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融通的共同思想趋向。

儒家文化讲“仁爱”与基督教文化讲“博爱”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认同的交汇处。

“爱”必然要求和平,儒家文化提倡的“和为贵”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普遍要求和“和平”都是普遍人性的正义呐喊。

[4]这对于面临军事强国欺凌弱小国家、军事大国之间核竞赛的时代,建立和平幸福的新秩序,建立国与男之间平等对话的新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公共道德和公理基础。

(二)、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可以互补、互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

《周易·干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

北宋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

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括自然界)为朋友。

这不但是种新的自然观,更是全新的生态伦理观。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要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惟其如此更应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的友朋。

[5]这个新的天人观必然呼出起一场新的人文、自然、伦理革命,使东西文化达到新的互补融合,为人类进入21世纪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和谐,互补、互惠、互动的新家园、新天地。

(三)、儒家修行的“忠恕之道”,提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伦理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这是儒家自律性伦理的基本信条和格言,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西方文化强调法治,法律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中国文化提倡道德训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因此,西方淡化道德学说,应以中国文化为补充和完善,帮助提高西方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法治经验,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守法习惯。

我们将在21世纪构建一种新的东西方沟通的社会运行机制;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自律,法制与道德互利互动。

(四)、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分歧与争端,达成共识、维持人类持久和平、帮助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在这样那样问题上的看法有分歧乃至争端,都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找到一种沟通的方式,化分歧为共识,解争端为合作。

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为贵”是解决分歧与争端的最佳思维方式。

但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又不是主张无原则的持中、和解。

如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因而不和。

”(《论语·子路》)有修养的人既不苟同,又能和解,没有修养的人只会苟同,而不懂真正的和解。

有人从特定角度看,认为西方是分立文化,中国是和谐文化,也许有点道理。

“中庸之道”、“和为贵”有可能成为西方分立文化的合理补充进一步实现东西文化的互补融合。

(五)、儒家提倡的“大同之道”,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引导全人类走向平等、互助、相亲、相爱、共同富裕、人人幸福、东西方和谐发展的共同之中与最高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理想国”的伟大蓝图,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追求。

他主张正义、公道、男女平等、男女参政,社会管理者应为广大工农商人办好教育、治理好国家,他期望社会富有所必需的那种善良和智能的生活。

他与苏格拉底反复论证将欲立人、先求利己的伦理原则。

比柏拉图早百余年的孔子所发挥的“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大同之道,是东方的“理想图”、是全人类走向和谐、亲善的伟大思想,儒家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己·礼运》)的道德思想,必将成为21世纪全人类建设普遍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最高原则、最高追求。

总之,中国儒学虽然进在东方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以道德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观念文化,其自身也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烙印,在封建社会也长期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但是他的某些伦理规范、价值观念、为人之道、处世之方等等已经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认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不但对于维系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保持民族生命的繁衍与兴旺,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居于大国之林,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发生过良好效应。

其中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建立21世纪的天人观、改善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新的价值观、改善人际关系;以“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为主体的伦理规范,对于建立新的人类共同道德伦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与修养;以“仁者爱人”、“泛爱众”、“天下为公”为最高目标的“大同之道”,对于培养人类共同的信仰与理想、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21世纪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

这是儒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与社会功能,也是儒学在21世纪对于全世界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所应具有的价值。

[6]二、道家思想中国道家思想渊源最为久远,是中国最为本土特色的思想,已经深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以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走出了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把整个宇宙空间内的全部物质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宇宙最原始的哲学。

(一)、“道法自然”。

道家以“道”为最高法则来实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9章)老子主张遵循道的规律,要与道合一,因性而行,顺性而动,合乎天道,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和谐。

相关主题